去年收丝利倍三,村中家家贪养蚕。
蚕多桑少叶腾贵,千钱一筐卖未甘。
温风吹蚕蚕易老,满箔三眠上山早。
蚕娘一月不梳头,懒惰却输辛苦好。
东家采得茧如脂,缫向檐前索索吹。
西家茧头薄于纸,一样蚕桑两样丝。
将丝换钱索官串,无者价昂有者贱。
贫家衣食天所悭,别许居奇营巧宦。
即今闽海尚兴师,争利人人学贾儿。
闻道楼船皆市舶,贸丝岂必尽蚩蚩。

【注释】

养蚕行:写养蚕的辛苦与获利。

去年收丝利倍三,村中家家贪养蚕。

去岁养蚕得厚利,全村人皆想养蚕。

今年收丝却无利,村中人都不想养。

养蚕多而桑少叶贵,千钱一筐卖未甘。

养蚕的人很多而桑树少,导致蚕茧价格昂贵。

卖一个蚕筐只能赚很少的钱,让人感到难以甘心。

温风吹蚕易老,满箔三眠上山早。

温暖的春风让蚕更容易衰老,人们不得不在三天内将蚕放养到山上。

蚕娘一月不梳头,懒惰却输辛苦好。

养蚕的人一个月都不洗头,但最终因为懒惰而输了。

东家采得茧如脂,缫向檐前索索吹。

东家的蚕茧像油脂一样细腻,缫丝时需要不停地吹气。

西家茧头薄于纸,一样蚕桑两样丝。

与东家相比,西家的蚕茧更薄,但品质更好。

将丝换钱索官串,无者价昂有者贱。

通过卖丝换来的钱可以换官银和铜钱,没有丝绸的人价格高,有丝绸的人则价格低。

贫家衣食天所悭,别许居奇营巧宦。

贫穷的人衣食不足,只能另辟蹊径谋取钱财。

即今闽海尚兴师,争利人人学贾儿。

如今的福建沿海还在打仗,人人都想成为商人。

闻道楼船皆市舶,贸丝岂必尽蚩蚩。

听说楼船都用来进行海上贸易,买卖丝绸不一定都是愚蠢的事情。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反映农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的诗。作者借养蚕一事,对当时农村经济状况、社会风气、政治腐败等进行了深刻的揭露,表现了诗人对广大农民疾苦生活的关心,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全诗从养蚕说起,以第一句开头:“去年收丝利倍三。”接着用第二句“村中家家贪养蚕。”点明养蚕的好处。第三句“蚕多桑少叶腾贵”,说明由于养蚕数量增多,导致桑树减少,叶子变得昂贵起来。第四句“千钱一筐卖未甘”进一步说明卖蚕筐的价格远远不如买桑叶来得更合算。最后两句,“温风吹蚕易老,满箔三眠上山早”,写由于天气寒冷,养蚕的人不得不把蚕放养到山上,这既是无奈之举,也是造成后来“卖个蚕筐才赚几个钱”的罪魁祸首。

作者笔锋一转,转而写其他农户的情况:“蚕娘一月不梳头,懒惰却输辛苦好。”养蚕的人一个月都不能洗头发,但他们最终还是靠勤劳赢得了收获。然而,东家的情况却截然不同:“东家采得茧如脂,缫向檐前索索吹”。东家的蚕茧比其他人养的都要好,而且缫出来的丝也更好。这说明东家人不仅善于养蚕,而且懂得如何加工丝线,因此他们的收益更高。

作者又写了西家的蚕茧:“西家茧头薄于纸,一样蚕桑两样丝。”西家的蚕茧质量虽然不如他人,但产量更大,所以每张茧都能卖出更高的价钱。最后,他用“将丝换钱索官串,无者价昂有者贱”来表达自己的观点。那些没有丝绸的人想要换取官银和铜钱,结果价格就变高了;而那些有丝绸的人则能够卖出更好的价钱。

最后一句“贫家衣食天所悭”,揭示了农民贫困的原因:他们的生活全靠天意安排,没有选择的余地。而“别许居奇营巧宦”则表达了诗人对那些投机取巧、追求功名富贵之人的谴责。

这首诗通过对养蚕过程中的各种情况的描述,揭示了当时农村经济状况、社会风气、政治腐败等问题,并表达了诗人对广大农民的关心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