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闻乾鹊报檐声,昨夜犹防雨阻行。
云日放晴天有信,霜风吹鬓帽多情。
同游特许缁随素,一醉频烦弟劝兄。
不负年年为此会,乡山洽恰占佳名。
【注释】
后六日:过了六天,即九月七日。德尹:官名,指汪德臣。治具:准备行装。龙山:地名,在江西南昌市南。小憩西林庵:在庐山西林寺中。再过妙果:第二次经过妙高台(在江西星子县北)。看菊:观赏菊花。二首其一:第一首。其一:第一句诗。忽闻干鹊报檐声:忽然听到喜鹊在房檐叫唤。干鹊,即喜鹊,相传其鸣为喜事之兆。
【赏析】
此诗是诗人于元丰二年(1079)九月七日,应汪德臣之邀,与弟汪藻、汪澥等同游庐山时作的组诗中的一首。
开头两句写诗人在友人家久候,忽闻喜鹊叫声,以为是主人将有喜庆之事,故以为喜鹊报晴雨之声。“犹防”二字,说明诗人对此次游历的期待之情。“放晴”,则表明了天气的变化。“有信”二字,表明晴雨变化的消息已传到诗人耳中。“多情”,形容云日变化给诗人带来的愉悦心情。
颔联两句写诗人登高远望,见晴空万里,白云缭绕,不禁想起去年秋日重游此地,观菊赏景的情景,而今年又逢良辰美景,自然要尽情享受这美好的时光。“特许”二字,说明这次游览活动受到官府的批准。“缁随素”、“弟劝兄”都是描写兄弟之间相互关照,互敬互爱的情景。最后两句写诗人认为每年能与亲朋一起赏菊品茗,是一种难得的好意,应该倍加珍惜,不辜负这难得的相聚时光。
这首诗以喜鹊报晴起兴,点出诗人的心情;以云日放晴,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画面;以霜风吹鬓帽、同游特许等词句,渲染出游兴之盛;以不负年年为此会结尾,抒发自己惜时如金的思想感情。全诗语言平易,意境清丽,情景交融,韵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