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分一岭隔西东,半月风光迥不同。
沙碛人归黄落后,山家烟起翠微中。
年丰障塞秋先穫,水落浮桥路尽通。
谁信古来瓯脱地,筑场樊圃入豳风。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要借助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对整首诗进行综合赏析。“发波罗火屯”是第一联,写诗人从发波罗火屯到达蓝旗营的路途。“剑分一岭隔西东”,写山势如剑,将一岭分为东西两半,山高路陡,十分艰险。“半月风光迥不同”,写经过半天行程后景色大变,夕阳西下,月出东方,一片清朗明朗的月光映照在山岭上。“沙碛人归黄落后,山家烟起翠微中”,写经过沙碛,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洒满大地,人们踏上归途,黄沙漫天;而山家炊烟袅袅升起,远远地飘向青翠山峦之中,一派宁静祥和的田园景象。这两句写景细腻入微,生动传神,把诗人所见所闻描绘得栩栩如生。“年丰障塞秋先穫,水落浮桥路尽通”,写丰收之年,秋收季节到来之前,就已收获完毕;而此时河水干涸,浮桥也早已拆除,道路变得十分通畅。这两句写景,既写出了秋季农事活动的繁忙,又暗示了战争形势的紧张。“谁信古来瓯脱地”,写谁曾想到这里竟是古代瓯脱之地。“筑场樊圃入豳风”,写如今这里已经变成了筑有战壕的场地,种上了菜园子,一派兵荒马乱的景象。结尾四句是对前两句的进一步描写,用反问的语气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叹之情。
【答案】
译文:
从发波罗火屯到蓝旗营的路途,山势如剑,将一岭分为东西两半,山高路陡,十分艰险。经过半天行程后景色大变,夕阳西下,月出东方,一片清朗明朗的月光映照在山岭上。
人们踏上归途,黄沙漫天;而山家炊烟袅袅升起,远远地飘向青翠山峦之中,一派宁静祥和的田园景象。
丰收之年,秋收季节到来之前,就已收获完毕;而此时河水干涸,浮桥也早已拆除,道路变得十分通畅。
谁曾想到这里竟是古代瓯脱之地。如今这里已经变成了筑有战壕的场地,种上了菜园子,一派兵荒马乱的景象。
赏析:
这是一首边塞诗。作者从发波罗火屯(今青海贵德县境内)到蓝旗营(今青海同仁县境内),沿途所见的景物都写得细腻真切。开头二句写从发波罗火屯到蓝旗营的路途,用“剑分”二字形象地表现出山势的高峻陡峭;“半月”一句写出了旅途的艰辛;“沙碛”、“黄落”两句写出了天气变化对旅途的影响。三、四句写经过半天行程后景色大变,夕阳西下,月出东方,一片清朗明朗的月光映照在山岭上,给诗人留下难忘的印象。五、六句写人们在沙碛里行走,黄昏时归家,黄沙弥漫;而山家炊烟袅袅升起,远远地飘向青翠山峦之中,一派宁静祥和的田园景象。最后二句以疑问句形式写景。“谁信”二字引出下文,用反问的语气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叹之情。
全诗通过写诗人在途中所见所感来表达对历史变迁的感受,构思精巧,层次清晰,情感真挚,语言朴素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