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峰负石还兼土,远岫当窗晴可数。
花到秋林不喜红,竹生幽涧何妨苦。
平铺稻垄翠千顷,高引炭烟青一缕。
斜阳缓缓送游人,出谷犹闻上方鼓。
【注释】
1、道峰:山峰。
2、负石还兼土:指峰峦起伏,山石与泥土交杂。
3、远岫:远处的山峰。
4、晴可数:晴朗的天空可以看得清楚。
5、秋林:秋天的树林。
6、竹生幽涧苦:竹子生长在幽深的山谷中,即使很苦也无妨。
7、平铺稻垄翠千顷:稻田里绿油油的稻苗平铺开来,就像绿色的海洋。
8、高引炭烟青一缕:用炭火点燃的烟雾袅袅上升,形成一片青色的云霞。
9、斜阳缓缓送游人,出谷犹闻上方鼓:夕阳慢慢沉下,送走了游人,出了山谷还能听到上面寺庙里敲鼓的声音。
10、上方鼓:寺庙上边的鼓,通常为佛教寺庙中的钟声。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一次游览碧浪湖时所作的五言诗之一。诗人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首联“道峰负石还兼土,远岫当窗晴可数”描述了山峰和山石交织的景象。这里的“负石还兼土”意味着山峰上的石头不仅多,而且形状各异,有的像山一样厚重,有的像土一样细腻。而“远岫当窗晴可数”则描绘了晴朗的天空下,遥远的山峰清晰可见,仿佛就在眼前。这两句诗以简洁的语言勾勒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颔联“花到秋林不喜红,竹生幽涧何妨苦”则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秋天的景色。在这里,诗人用“花”来比喻秋天的美丽,而“竹”则是另一种自然的象征。他认为秋天的花朵不需要过分追求艳丽的颜色,而那些生长在幽深山谷中的竹子,虽然长得苦,但它们的存在却给人一种坚韧不屈的感觉。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界中不同生命形态的理解和尊重。
颈联“平铺稻垄翠千顷,高引炭烟青一缕”进一步描绘了田园风光。诗人用“平铺稻垄”形容稻田里的绿色植被覆盖着大地,形成了一片片翠绿的海洋;而“高引炭烟青一缕”则描绘了用炭火点燃的烟雾升腾而上,形成一片青色的云霞。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和衬托的手法,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和鲜明。
尾联“斜阳缓缓送游人,出谷犹闻上方鼓”则以夕阳西下和寺庙上边的钟声作为画面的背景。这里既表达了时间的变化,又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夕阳慢慢落下,游人也离开了碧浪湖,但在离开之前,他们仍然能够听到上方寺庙里的钟声。这两句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充满宁静和祥和的场景,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喜悦。
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内涵吸引了众多读者。它不仅仅是一篇赞美自然美景的文字,更是一个关于人生哲理的思考。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感悟,诗人成功地将个人的情感与广阔的社会背景融为一体,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