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僻泥深出店迟,一鞭照影又清澬。
敝裘自领新寒意,归雁如寻九日期。
倚树风声尤跋扈,得烟柳色尚迷离。
敢因遇雨嗟行役,正是犁荒下麦时。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宋理宗宝祐五年(公元1257年)春,任南丰县主簿时所作。当时,南宋王朝正面临着金军南侵的严重威胁,而宋朝统治阶级却一味地苟且偷安,不思对策,以致外患日紧,民不聊生。这首诗就是作者在此时忧心国事,感慨自己报效无门,只能“遇雨嗟行役”而作。

首联“路僻泥深出店迟”,点出了诗人在雨中艰难行走的情状。“路僻”说明所行之路偏僻难走;“泥深”又说明所经之地泥泞难行。“出店迟”表明诗人因雨而耽搁了时间。“一鞭照影又清澬”,写诗人在雨中的所见所感。“一鞭”指诗人手中的马鞭;“清澬”则是指清澈的河流。这两句诗以景衬情,通过“路僻”“泥深”等客观景物来烘托诗人心情的凄楚与苦闷。

颔联“敝裘自领新寒意,归雁如寻九日期”,“敝裘”指破旧的衣服;“新寒意”指身上穿的旧衣仍能感到寒冷之意,暗示诗人处境艰难、生活清苦。“归雁如寻九日期”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归雁”即大雁,古人常把秋天大雁南飞比喻为游子的思归之志。这里诗人用“如寻九日期”来形容大雁归巢的情景,既表现了大雁归巢时的急切心情,也反映了诗人自己渴望早日返回家乡的心情。

颈联“倚树风声尤跋扈,得烟柳色尚迷离”,“尤跋扈”形容树木在狂风暴雨中的狂野状态;“尚迷离”则形容雨后雾气弥漫的景象。“风声”与“柳色”两个意象相结合,既表现了大自然风雨飘摇的景象,又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迷茫与困惑。“敢因遇雨嗟行役,正是犁荒下麦时”,这是全诗的最后一句,也是最为感人的一句。“敢因遇雨嗟行役”,意思是说,诗人不敢因为天气不好而感叹自己的行役之苦。“正是犁荒下麦时”,则表示诗人虽然身处困境,但仍然坚持工作,为农民播种、施肥,帮助他们度过难关。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人对农民的关心和关爱,以及他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精神。

这首诗通过对雨中行走的情景描绘,展现了诗人在困境中的坚韧与毅力。同时,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向往之情。整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动人,堪称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