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游本意因庐岳,半载逡巡未谒公。
拟束归装向湓口,送移旌节赴江东。
空烦使命云霄上,岂有人才道路中。
敢谓山林便野性,倦飞无分借秋风。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注意从手法角度和思想情感两方面考虑,然后结合全诗加以概括。

(1)“宋中丞牧仲自江西移抚江苏邀余入幕投诗辞之”一句,写诗人被宋中丞召请到江苏任幕府僚佐,并写了一首《投赠宋中丞》的诗以表示谢意。

第一二句,“此游本意因庐岳”是说此次出行本来是为了游览名山庐岳,即庐山。但半载未果,未能登临庐山。“半载”,指半年的时间。

“拟束归装向湓口,送移旌节赴江东。”两句,是说准备收拾行装,向九江湓口出发;送别宋牧仲,前往江东任职。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感情:一方面对宋中丞的邀请感到荣幸,另一方面又因为不能在庐岳游览而感到失望,内心充满了矛盾情绪。

第三四句,“空烦使命云霄上,岂有人才道路中。”两句的意思是说,我白白地被派往京城担任朝廷的要职,却无才能施展才华。这两句表明了诗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与无奈之情。

最后两句,“敢谓山林便野性,倦飞无分借秋风。”意思是说:谁说隐居山林就是任性而为?我早已厌倦官场,没有资格去享受清风明月啊!这两句话表明了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厌倦,对隐居山林、寄情山水的渴望。

【答案】

①此游本意因庐岳。半载逡巡未谒公。②拟束归装向湓口,送移旌节赴江东。③空烦使命云霄上,岂有人才道路中。④敢谓山林便野性,倦飞无分借秋风。⑤作者用典含蓄,不直接明言自己不愿出仕为官的志向。⑥运用反问的手法,既表现了自己对官场的厌倦,又表达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⑦运用典故抒发了诗人对官场生活厌倦的心情。⑧借用陶渊明《和刘柴桑》诗句,表达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⑨引用《庄子·逍遥游》,表达自己对仕途生活的厌倦之情。⑩引用《楚辞·九章·涉江》中的诗句,表达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⑪引用《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表达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⑫引用《楚辞·九辩》中的诗句,表达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⑬引用《诗经·小雅·斯干》中的诗句,表达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⑭引用《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表达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⑮引用《论语·雍也》。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