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社枌榆隔后尘,交情翻借布衣亲。
勒铭事大才难称,绝代人稀见始真。
宝匣异光刀剖玉,铜盘高𦦨烛辉银。
他时重话西征绩,惭愧曾充幕下宾。

【注释】

发贵阳留别大中丞杨公三首 其二:

乡社:指乡里。枌榆:树名,泛指树木。后尘:身后的尘土。

交情翻借布衣亲:把友情看作是布衣亲情。布衣:平民。

勒铭:刻石立碑纪念事迹。事大:指为国家大事出力。

宝匣异光:宝剑在匣中发出奇异的光。刀剖玉:剑如刀切玉石,锋利无比。

铜盘高𦦨烛辉银:铜盘上烛光闪闪,如银色一般。

他时重话西征绩,惭愧曾充幕下宾:将来有机会要再谈论西征的功绩,那时自己感到惭愧,曾充任幕府中的宾客。

【赏析】

《发贵阳留别大中丞杨公三首》,此诗是诗人于公元837年(唐宪宗元和十二年)春初,赴黔州(今四川彭水苗族自治区境)途中作的一首送别之作。当时作者任殿中侍御史、兼监察御史里行。这首诗是第三首。

“乡社枌榆隔后尘,交情翻借布衣亲”。这两句说:我与大中丞杨国忠的关系,就像乡里人种的树木,虽然隔着一层灰尘,但彼此的情谊却像布衣兄弟一样亲密。“隔后尘”说明两人虽远隔千里,却心心相印,情同手足。“翻借”,用反言来表达一种肯定的感情色彩,意思是说,由于杨国忠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使他对杨国忠的友情更加深厚。

“勒铭事大才难称,绝代人稀见始真”。这两句说:杨国忠为天下大事而努力工作,这种精神实在难以称道;像这样的人世世代代很少见到,能真正理解并做到这种境界的人,更是绝无仅有。“勒铭”即刻石立碑,这里指立碑纪念杨国忠的贡献。

前句从正面写杨国忠为政的政绩,后句从侧面写杨国忠的为人。“才难称”是对杨国忠的赞美,同时也是对其他庸人的批评。“绝代”指无与伦比的意思。“人稀见”则是指这种人少有,难得一见。这两句诗,既赞美了杨国忠的政绩,又赞扬了他对人对己的高标准严要求的精神品质。

“宝匣异光刀剖玉,铜盘高𦦨烛辉银”。前两句描写杨国忠佩带宝剑的情况:“宝匣异光刀剖玉”,意思是说,宝匣中宝剑发出奇异的光芒,好像一把利剑将一块玉石切开一样;“铜盘高𦦨烛辉银”,意思是说,铜盘中蜡烛燃烧着,光辉闪耀如银。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宝剑的神威,也写出了宝剑的光芒四射,光彩夺目。

这两联诗句形象生动,富有诗意,给人以美的享受。

“他时重话西征绩,惭愧曾充幕下宾”。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以后有机会我要详细讲述这次西征的业绩,那时我会感到惭愧,因为我曾经充当过他的宾客。“话西征绩”,即讲述那次出征胜利的事迹。“幕下宾”,即幕宾。“幕下宾”是古代官署中的一种职位,相当于现代的秘书或参谋一类的职务。诗人在这里以自嘲的口吻,表现了自己在杨国忠手下做幕宾时的卑微地位。

这首诗是赠别之作。诗人与杨国忠的关系非比寻常,诗人曾依附于杨国忠,因而诗人对杨国忠有着深厚的感情。在送别之际,诗人感慨良多,故有此作。全诗情感真挚,意境高远,语言优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