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生曾出宰,名被上官嗤。
下考催科拙,中才橐笔宜。
俗贫非一邑,民望失三时。
旱潦凭谁诉,能无怨有司。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格式要求”,然后根据题干要求逐一对诗句进行赏析,包括分析诗歌的意境、手法、情感等。具体到本首诗,先要理解诗句的意思。例如第一句中的“吴宝崖去官”指的是吴宝崖被罢免官职。第二句“名被上官嗤”,指他的名字被上级官员鄙视。第三句“下考催科拙”,指他在下级考察时工作不力,未能取得好的成效。第四句“中才橐笔宜”,指他的才能只能胜任中等水平的工作,但实际能力并不出众。第五句“俗贫非一邑”,指他的治理范围很广泛,不是一个地方。第六句“民望失三时”,指百姓对他的期望已经失去三年了。最后两句“旱潦凭谁诉”,“旱潦”指天灾,“凭谁诉”意思是说,天灾人祸谁来诉说?这两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表达了作者对地方官员治理无能的愤慨。
【答案】
吴宝崖曾出宰,名被上官嗤;下考催科拙,中才橐笔宜。俗贫非一邑,民望失三时。旱涝凭谁诉,能无怨有司。
译文:
吴宝崖曾出过差,名声却遭到上司的轻视;下级考核工作不力,中才的文官应该用笔杆子来管理国家。
他治理的地方很贫穷,百姓盼望三年后能有所改观。
天灾人祸谁来诉说,地方官员不能为民分忧,只能怨有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