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京六百里,依旧有流移。
忍作逐贫赋,曾传乞食诗。
一钱施岂靳,百族计谁私。
自揣还相谓,吾非拯尔时。
【注释】
自献县至景德二州:从献县到景德府的二个州。献县:今河北献县。景德:今河北省衡水市景县、故城一带。
去京六百里:指离京师(今河南开封)有六百多里远。
依旧:仍然。
流民载路:流散的百姓在路上行进。载:装载,行走。
忍作逐贫赋:忍心承受追逐贫穷的人而收取税赋。
曾传乞食诗:曾听说过乞讨食物的诗句。
一钱施岂靳:给予一文钱难道吝啬。
一钱:一文钱。施:施舍。靳:吝啬。
百族计谁私:为百族人计算,谁又能自私呢?
自揣还相谓:自我反省,相互交谈。
非拯尔时:并非解救你当时的情况。
【赏析】
这是一首悯农诗。诗人在献县到景德二州的途中,看到沿途的农民流离失所,生活十分困苦,想到自己也曾遭受饥馑之苦,于是感慨地写下这首诗。诗中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农民横征暴敛、逼得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流浪四方的罪恶。全诗语言质朴,感情深沉,是古代悯农诗中的名作。
“去京六百里”四句:言诗人从献县到景德府,行程六百多里,一路所见,仍是流离失所的农民。这两句写景,渲染了旅途的艰辛和荒凉景象,同时也表明了流民之多和流民之久。“忍作逐贫赋”三句:言诗人看到这些流民,心中不忍,想为他们减免赋税;又听说他们中有乞食者,想到自己也曾有过饥饿的经历,因此更加怜悯他们。“一钱施岂靳”四句:言诗人想到,对于这些受尽苦难的流民来说,即使是一文钱的施舍,也不肯吝惜;而诗人自己过去也曾受尽饥饿的煎熬,因此更加感到痛心。
“自揣还相谓”四句:言诗人在旅途中反复思考,觉得自己过去也曾遭受过饥饿的折磨,因此应该同情那些流民,而不是把他们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诗人并不是想拯救当时的流民们,而是想通过这次旅行来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情。最后四句以“非拯尔时”收结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流民们的深切同情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