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僧房外,岿然一讲堂。
曾蒙君子教,似到圣人乡。
六代诗书泽,千秋翰墨光。
老思归宿地,端合扫门墙。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下面是诗句及对应的翻译、注释和赏析:
五百僧房外,岿然一讲堂。
曾蒙君子教,似到圣人乡。
六代诗书泽,千秋翰墨光。
老思归宿地,端合扫门墙。
译文
五百间僧人的房舍外,
矗立着一座庄严的学堂。
曾经接受过君子的教诲,
仿佛到了圣人的居所。
历代诗歌书籍的教化,
千年书法绘画的光辉照耀。
晚年想到归宿之地,
正好适合打扫门户围墙。
注释
- 五百僧房外:五百间,形容众多,这里指许多僧房。
- 岿然一讲堂:岿然,形容高大雄伟的样子。讲堂,古代学校中用于教学的大厅。
- 曾蒙君子教:君子,这里指的是有德行的学者或老师。教,教育、指导。
- 似到圣人乡:圣人乡,比喻一个充满智慧和道德修养的地方。
- 六代诗书泽:六代,泛指从北周至隋的六朝。诗书,文学著作。泽,滋养、培养。
- 千秋翰墨光:千秋,形容时间长,历史悠久。翰墨,文房四宝之一的笔,这里指书写的工具。光,光芒、荣耀。
- 老思归宿地:老,指年迈。思,思考、怀念。归宿地,最终安息之地。
- 端合扫门墙:端,这里指适宜、合适。合,应该。扫门,扫除门前的道路。墙,这里指的是家门或家门的墙壁。
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对白鹿书院的描述。白鹿书院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学府。诗中通过描绘书院的建筑和环境,表达了作者对学问和道德修养的尊崇。
“五百僧房外,岿然一讲堂。”诗人首先描绘了书院的建筑格局,五百间僧房之外,矗立着一座庄严的讲堂。这句话不仅描述了书院的建筑特色,也暗示了书院的广阔和宏伟。
“曾蒙君子教,似到圣人乡。”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书院师生的教育方式和环境的赞赏。他们受到了君子般的教育,仿佛置身于圣人居住的地方。这句话赞美了书院的教育理念和氛围。
“六代诗书泽,千秋翰墨光。”这句诗进一步强调了书院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六代诗书的教化,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千秋翰墨的光华,照亮了人类的智慧之路。这两句诗赞美了书院在历史上的贡献和影响力。
“老思归宿地,端合扫门墙。”最后一句则表达了作者晚年归隐的想法。这里的归宿地是指他的理想生活状态,即在一个清净的地方度过余生。而扫门墙则是表达他愿意为这个世界做出贡献,为人们带来知识和智慧。
整首诗通过对白鹿书院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知识、道德和文化传承的重视。同时,诗人通过对书院建筑和环境的描绘,展现了他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