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僧多示寂,剩尔古须眉。
梦想曾游处,亭怜夜话时。
此身俱向老,再见恐难期。
石畔逢圆泽,三生未可知。

【解析】

这是一首七律,首联点题,写自己到圆通寺时,杲庵老僧已八十馀岁,但精力尚如旧时。颔联写老衲杲庵的年高体健,精神矍铄,与自己当年在圆通寺时的游历和夜晚谈心的情景相似,故有“梦想曾游处”和“亭怜夜话时”之句。颈联直承颔联而来,写自己虽然已经衰老,但在见到老衲后仍感到高兴,希望再见他一面的愿望是可能的。尾联写自己虽已年老体衰,但见到老衲后心情愉快,希望重游圆通寺,再与老僧畅谈,希望能有“三生三世”的缘分。

【答案】

舟发南康不及过圆通寺闻老衲杲庵年八十馀精力尚如故以诗寄之

(1)名僧多示寂,剩尔古须眉。(2)梦想曾游处,亭怜夜话时。(“名僧”:这里指和尚、僧人。 “示寂”:去世,死后。“剩尔”:只剩下你。 “古”:古稀之年,七十岁。)

(3)此身俱向老,再见恐难期。(“此身”:指自己的身体。“都”:全。 “向”:向老去,向老年。)

(4)石畔逢圆泽,三生未可知。(“石畔”:指石上。“圆泽”:佛教传说中人死后投生的地名(《佛遗教经》说:“如来为诸菩萨说大乘经时,有阿阇世王及大臣子等,见佛色如金色,即共谗毁。”“圆泽”即指阿阇世王)。 “三生”:前生、今生和来生。)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淳祐五年冬(公元1245年)初到江西铅山途中,经过铅源寺(今江西省铅山县境内),拜访了当地名僧杲庵,并写下赠诗给杲庵,表达了自己对这位老僧的敬慕之情。

从内容看,诗人在诗中首先交代了自己的行程,然后写了诗人对杲庵的敬仰之情:名僧多示寂,剩尔古须眉;梦想曾游处,亭怜夜话时;此身俱向老,再见恐难期;石畔逢圆泽,三生未可知。

诗人在诗中用“名僧多示寂”“梦曾游处”等词语,写出了自己的敬慕之情。同时在诗中又用“石畔逢圆泽”“三生未可知”,写出了自己的期待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