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梁谁得限,传法到交南。
涉海如航苇,还山遂筑庵。
劫难逃宿业,风不动毗岚。
贤嗣真龙象,千钧独力担。
长寿庵坐湛庵禅师方丈听谈石公旧事
津梁谁得限,传法到交南。
涉海如航苇,还山遂筑庵。
劫难逃宿业,风不动毗岚。
贤嗣真龙象,千钧独力担。
注释:
- 长寿庵:一座名为“长寿”的庵堂。
- 湛庵禅师:指湛庵寺里的一位禅师。
- 方丈:禅宗寺院中主持僧居住的地方,此处指湛庵禅师的住所。
- 石公:这里代指石崇或石崇的朋友(石公),可能是诗人仰慕的人物。
- 津梁:渡口或桥梁,比喻通往某个地方的途径或通道。
- 传法:传授佛法,即禅宗所说的“传灯”。
- 交南:指南方地区,这里指中国南方。
- 涉海如航苇:在海上航行时,如同驾驶着船桨,小心翼翼地划过水面。
- 还山遂筑庵:回到山林后,就地搭建了庵堂。
- 劫难逃宿业:遭遇灾难和困难是前世所造的恶业,难以逃避。
- 风不动毗岚:风势强劲,但仍然无法动摇毗岚山。
- 贤嗣:优秀的后代或继承人。
- 龙象:比喻人有威严、崇高的气质。
- 千钧:形容非常重大的力量。
- 独力担:独自承担重任,不依赖他人。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通过对“长寿庵”、“湛庵禅师”、“方丈”、“石公”、“津梁”、“传法”、“涉海”、“还山”、“劫难”、“风”、“贤嗣”、“龙象”等元素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领悟。
诗人以“长寿庵”为背景,描绘了湛庵禅师的住所,表达了对这位禅师的敬仰之情。接着,通过“石公”这一代称,诗人将目光转向了历史人物,引发了对自己命运的感慨。
诗人运用了许多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例如,“津梁谁得限”意味着人生道路充满了未知和变数,需要自己去寻找方向;“传法到交南”则表达了禅宗思想的传播和文化的交流的重要性;“涉海如航苇”和“还山遂筑庵”则分别描绘了人生的旅途和归隐的生活态度;“劫难逃宿业”,则是对人生苦难的一种无奈和接受;“风不动毗岚”则表达了坚定的信念和毅力;最后,“贤嗣真龙象”和“千钧独力担”则赞美了那些有才能、有能力的人,他们能够承担起重要的使命和责任。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理解和感悟。它不仅是一首咏物诗,更是一种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