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重入望,风引去如飞。
指水言犹在,登山力已微。
凭谁留玉带,幸自脱朝衣。
为报江神道,无田我亦归。
【注解】
丁亥:唐玄宗天宝七年(748)。金山寺:今江苏镇江金山寺。蓬莱:即蓬莱阁,在山东烟台市。重入:再次回到。风便不及:指风已不似初游时之盛。泊:停歇。作诗以结后缘:为以后可能的退职留下纪念。
【赏析】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七年夏天。诗人随从皇帝到镇江游览金山寺,并作了一首绝句留念。诗的前两句写初到金山时的兴奋和留恋;三、四句写登高望远时所见景色和感受;五、六句写自己对仕途的厌倦;最后两句表示自己决心辞职归田园的愿望。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田园生活的情感。
“蓬莱重入望”一句中,“蓬莱”是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此处借指仙境。“重入”,再一次进入之意,表明诗人多次到此,而每次又都有一种新鲜的感觉。
“风便不及”一句中,“风”指前文提到的初游时所乘之舟,“不及”即不如以前那样快。这里用一个虚词“便”字,既写出船行之快,也写出诗人心情之愉快。“风便不及”与“登山力已微”两句意思相连。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现在虽然还是春天,但天气已转热,所以船行得不快了。诗人登上金山,看到江流滔滔,水势浩大,不禁想到长江之水,比眼前之江要大得多。因此他感叹道:“指水言犹在,登山力已微。”意思是说江水虽小,但是永恒地存在,而登山则不同。因为山是会移动的,所以诗人感到登山之力已不如以前。
“登山力已微”,这一句诗中的“微”字用得很妙。它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感受,而且表现了他对自己身体状态的感受。由于长时间的旅途劳顿、体力消耗,他感到非常疲惫,连登山的能力也大不如前了。这里的“力”字,一方面是指登山的力气,另一方面也是比喻自己的精力、能力。
“凭谁留玉带”,这句诗表面上是说,如果有一天我能够离开朝廷,我会找到一个人帮我把玉带系在身上,以便随时可以更换官服,表示自己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但实际上,这是诗人对自己前途的一种幻想和安慰,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因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官员的任免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即使有这种幻想和安慰,也不一定能够实现。
“幸自脱朝衣”,这句话中的“幸自”一词用得很好。它表示庆幸自己终于摆脱了束缚自己的朝袍官服,可以自由地生活在大自然之中。这里的“幸”字,既是对自身解脱的庆幸,也是对自然回归的喜悦。
“为报江神道”,这句诗表面上是在向江神告别,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自然的向往。江神作为江上的神灵,是江水的主宰者,也是渔民们的保护神。诗人在这里借助江神的名义,向江神告别,希望得到他的保佑,让自己能够顺利地离开朝廷,过上隐居的生活。
“无田我亦归”,这句诗是全诗的结尾,也是整首诗的主题所在。它表明自己虽然已经离开了朝廷,但仍然怀念故乡,希望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这里的“无田”二字用得很含蓄,既表达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他对官场的不满。同时,这也体现了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向往之情。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和优美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官场的厌倦之情。它不仅展示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