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涨冲桥断,孤城比石坚。
中流声沸地,别浦气沈烟。
渴虎憎关吏,饥乌仰客船。
渡淮鱼米贱,邻壤接丰年。

临淮县渡河

【注释】临淮:即淮南,今安徽淮南一带,地处淮河两岸。

【赏析】此诗作于安史之乱后。诗人在战乱中渡淮南下,目睹了淮河两岸人民的痛苦生活,于是创作了这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临淮县”指临淮(今安徽寿县),是当时淮南道治所,也就是诗人的故乡。这首诗通过写渡淮时所遇到的几个具体情景,真实地反映了江淮地区人民遭受战乱的苦难。首句描写淮河上游的洪水冲断了桥梁,两岸的城池被冲得坚如磐石,突出了水灾的严重性。次句写河水暴涨,波涛滚滚,声势浩大,好像大地都在震动,形象地表现了水势的浩大。第三句点出渡淮时的情景。中流的水声沸腾得像地底在打雷,别浦上弥漫着一片烟雾,说明渡淮时江面水流湍急,舟行困难。“渴虎憎关吏”,意思是说水涨时连凶猛的老虎都讨厌那些守关的小吏;“饥乌仰客船”,意思是指饥饿时连乌鸦也仰仗过客的船而生存。这两句都是比喻,以喻人,生动地表现了渡淮时的艰难困苦。最后两句写渡淮后的情形。渡淮之后,诗人看到淮河两岸的鱼米之地成了丰足的地区。这里用“比”字,表示诗人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的痛恨。诗人在战乱中渡淮南下,目睹了江淮人民的痛苦生活,因而写出了这首揭露战乱带给人民的苦难的诗篇。

译文:

暴涨冲断桥,孤城比石头更坚硬。

汹涌澎湃的声音震得地面发抖,别岸的雾气笼罩着烟云。

饿虎厌恶关吏,饥鸦仰赖客船。

鱼米之乡成了丰收之地,邻近的地方也跟着年年丰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