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山尽作僧枯槁,沙尘三月焉耆道。
春风先我出关来,不傍荒崖生寸草。
茨墙土屋息征骖,一榻聊谋客睡酣。
正过清明好时节,新莺旧燕满江南。
【译文】
万山都变成僧人枯槁的形态,三月沙尘满焉耆道。
春风先我出关来,不傍荒崖生寸草。
茨墙土屋息征骖,一榻聊谋客睡酣。
正过清明好时节,新莺旧燕满江南。
【注释】
题苏巴什驿壁:题写在苏巴什驿站墙上的诗稿。苏巴什:古地名,在今新疆轮台县东南一带。
焉耆道:指由焉耆(汉时西域国名)通向西北的道路。焉耆,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县西南,为古龟兹国故地。
征骖:驾车出游时套在车前的骖马。骖,即副车。
一榻:一张床。
正过清明节:正当清明节来临的时候。
新莺旧燕:新的燕子和旧的燕子。莺,即黄鹂,又名金雀、莺儿等。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苏巴什驿站壁上的题诗。全诗描写了春天里,作者在驿站休息时所见到的自然景象,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生、历史、自然等方面的感慨。首句写景:“万山尽作僧枯槁,沙尘三月焉耆道。”这两句描绘了一幅荒凉萧条的景象。万山都是僧人干枯的身躯,三月间沙尘漫天。“沙尘”一词不仅表明了时间,而且表明了地点,也表明了环境恶劣。接着,作者写到自己的心情:“春风先我出关来,不傍荒崖生寸草。”春风先他一步走出关隘来到此地,这里没有荒草可以依附,说明这里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
第二段,作者继续写他的所见所感:“茨墙土屋息征骖,一榻聊谋客睡酣。”这是说,这里只有用土墙围起的简陋房屋,连供客人住宿的车辆都没有,只能暂且在这里搭个床铺,让客人好好睡上一觉。“息征骖”一句,既点出了“征骖”,又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苦闷,同时也暗示了这里的交通不便,无法通商,进一步突出了环境的艰苦。
第三段,作者抒发了他的愿望:“正过清明节好时节,新莺旧燕满江南。”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向往和渴望。清明节正是踏春赏花的季节,而此时诗人却身在苏巴什驿,无法享受这样的好时光,心中难免有些失落之感。不过,这种失落很快被他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所化解。诗人想象着春天的美好景色,心中充满了愉悦之情。同时,他也期待着未来能够有更多这样的机会,去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和人类文化的繁荣。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同时,它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某些方面,如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滞后等问题,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