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交汤缓叔,信睹儒者杰。
好学老不衰,养怀贞素节。
自还江上庐,奄忽丧明哲。
当时承学徒,几家诵师说。
侍御独尊闻,前贤道未歇。
澹无才知竞,真抱与众别。
与君居连巷,颇觉造请缺。
世外托知赏,岂必相见热。
群才方进用,君子胡退列。
既往发遗经,继学良可悦。
日月正迁流,所忧变齿发。
俯仰尚后君,岂不愧顽劣。
【注释】
昔交:从前的交往。汤缓叔:指春秋时晋国正卿士燮,字子重,又称“汤子”、“子重”。
信睹:确实见识到。儒者杰:有学问的人。
老不衰:年高而不衰。养怀:修养胸怀,保持节操。
江上庐:江边小茅屋,这里指隐居之处。奄忽:很快,不久。丧明哲:失去明智才智。
承学徒:接受学生。几家:许多人。诵师说:诵读老师的教诲。
侍御:指张侍御(姓张,曾任官)。独尊闻:特别推崇其声望。
前贤:先前的贤人。道未歇:道业并未衰减。
澹无才知竞:淡泊功名,不参与争名夺利的竞争。真抱:真正的怀抱。与众别:与众不同。
连巷:相邻的街道。造请:上门拜访。阙:缺。
世外:尘世之外。托知赏:寄予知音赏识。岂必:哪能,岂能。相见热:互相热情款待。
群才:众多的人才。方进用:正在被任用。君子胡退列:君子怎么能后退呢?胡,何。
既往发遗经:已往所发现的经典著作。遗经,传世的经书。继学:继承学业,学习经典。良可悦:实在是令人高兴。
日月正迁流:时光正推移。所忧变齿发:所担忧的是岁月将逝,自己的头发也白了。变齿发,即鬓毛斑白,指衰老。
俯仰尚后君:俯首看天,仰首看地,仍以晚辈自视。尚,还。后君,后来居上的君主。岂不愧顽劣:岂不感到惭愧,我本愚陋。顽劣,粗野。
【赏析】
此诗为送别之作。诗人对张侍御的归隐表示祝贺,同时勉励他不要辜负圣王的期望,要继续努力读书学习,发扬儒家学说。
开头两句写张侍御归隐以前,自己曾和他交往很深。“昔交”句点明两人交往的时间和地点,并说明张侍御是当时有学问的人。《孟子·尽心下》云:“昔者赵岐注《孟子》,而有赵氏之学。”赵岐就是春秋时晋国正卿士燮字子重,故诗人称他为“汤缓叔”,即汤子、子重。汤缓叔是有名的学者。《论语·宪问》中曾提到“子见南子,夫子情欲言而忘其礼,乃去之”。南子,春秋时齐国女色名。孔子因避嫌而辞谢不见南子。这里借指当时的权贵。“信睹儒者杰”二句写张侍御的博学。诗人认为张侍御是个有学问的人,而且年高而不衰,能够修养胸怀,保持节操。“自还江上庐”二句写张侍御回乡以后不久就死了,当时许多学者都很怀念他,都诵读他的教诲。“江上庐”指隐居在江边的小屋,“奄忽丧明哲”是说他去世得很快,很突然。“当时”四句写张侍御去世后,人们都很怀念他,争相向他求教,他成了人们心目中的“汤子”、“子重”。
接下来六句写张侍御的品德。“侍御”句点出他的身份,“独尊闻”三句写他为人正直,不受名利的诱惑,有自己的主张。“与君居连巷”二句写他和张侍御的友好关系。“与君”是说张侍御住在我的隔壁邻居那里,“颇觉”即很觉得,指彼此很亲近。“世外”句写他远离尘世,寄予知音赏识。“岂必见相热”是说张侍御并不需要像别人那样热情招待,他有自己的方式。
“群才方进用”四句写当前的社会现实。当时许多知识分子都得到了重用,而张侍御却退步了;既然过去了的事情不能挽回,那就不必再惋惜。“群才”指一般知识分子,“君子胡退列”是说君子怎么能够退步呢?
最后两句写张侍御去世后的感慨。“既往”二句写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白发苍苍的自己还在以晚辈自视。“俯仰”二句是说自己俯首看天,仰首看地,仍然以张侍御为晚辈,感到惭愧。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对张侍御的敬仰之情和对自己地位的谦恭之意。
全诗语言朴实自然,风格质朴刚健,充分表达了诗人送别朋友的真挚感情以及对朋友的尊敬和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