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出真定府,已行一百里。
日晡人马倦,西风大无比。
大声长绕空,沙石四面起。
竹舆转人肩,翻翻欲见㡳。
偷眼望太行,乱云出其里。
落日映其上,昏黄到山趾。
投憩道边庙,相对袖缩指。
面色才一回,计程不可已。
入舆坐龟息,下帷任所诣。
渐闻栖鸦声,始知风稍止。
张镫到定州,空庭月如水。
欲看雪浪石,城闭二更矣。
夜卧声更寂,寒光忽透纸。
不知何时雪,茫茫没人履。
踏冰渡唐河,隔岸朝暾启。
【注释】
1.真定:今河北正定县。
2.日晡(bó):中午时分。
3.大无比:形容风很大。
4.大声长绕空,沙石四面起:指大风扬起了四周的沙尘和石头。
5.竹舆:用竹子编成的车子。人肩:人的肩膀。
6.翻翻欲见㡳(yì):形容风势很大,连树木都要被吹弯了。
7.太行:即太行山,位于河北西部。
8.昏黄到山趾:天色昏暗,只有山脚处还显得有些亮光。
9.投憩(qì):投宿、歇息。道边庙:道路旁的庙宇。
10.袖缩指:衣袖收缩,手伸出来取暖。
11.龟息:传说中修炼成仙的人,能闭气不呼不吸,好像龟一般地活着。
12.下帷任所诣:放下帘子,任由风吹去。
13.渐闻栖鸦声:渐渐听到树上乌鸦的叫声。
14.张镫(dèng)到定州:点燃马灯,来到定州市(今河北省定州市)。
15.月如水:月光皎洁,如同清澈的流水。
16.欲看雪浪石,城闭二更矣:想要去看雪浪石,但城中已关门闭户,已经是深夜了。
17.夜卧声更寂,寒光忽透纸:夜里躺在床上,听着更鼓的声音,外面却突然传来了寒气的透纸之声。
18.不知何时雪,茫茫没人履: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下雪了,周围已经没有人的脚印。
19.踏冰渡唐河,隔岸朝暾启:在结冰的唐河上步行,隔着河岸可以看到太阳刚升起。
【译文】
夜间从真定府出发,走了一百里路。
太阳落山后,人马都感到很疲倦,西风刮得非常猛烈。
大风把周围的空气都搅动起来,沙尘和石头四处飞起。
我坐在用竹子做的车上,身体被压得摇摇晃晃,仿佛要跌倒。
我偷偷地看看西边的太行山,只见乱云从它的后面露出。
太阳落下,光线映照在大地上,一片昏黄。
我投宿在路边的寺庙里,袖子都缩到了手指上。
面色苍白了一次,估计路程已经很远,不能再前行了。
我坐进车里打盹,任凭风吹拂而去。
渐渐地听到了远处鸟儿的叫声,才知道风已经小了很多。
点起了马灯,来到了定州市,只见空无一人的庭院中的月亮像明镜般清澈透明。
想去看那雪浪石,却发现城门已经关闭,已经是深夜了。
晚上睡在床上,只能听到更鼓的声音,外面却突然传来了寒气的透纸之声。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下雪了,周围一片寂静,看不到人的足迹。
我在结冰的唐河上行走,隔着河岸看到太阳刚刚升起。
【赏析】
《定州遇雪》:这是一首纪实性质的诗歌。作者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真实的记录,将一幅生动的画面展示给读者。首句“夜出真定府”,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为下文作了铺垫。接着,“已行一百里”一句,既表现了时间的推移,又反映了旅途的艰辛。“日晡人马倦”三句,形象地描绘了旅途中遇到的风雪天气及其恶劣程度。“大声长绕空,沙石四面起”两句,更是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风雪之大。“竹舆转人肩,翻翻欲见㡳。”两句,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风雪的肆虐之烈。
这首诗是一首纪实性质的诗歌。诗人通过对夜晚出真定府,已行一百里的叙述,为全诗定下了基调——旅途艰辛与恶劣的自然条件。首句“夜出真定府”,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为下文作了铺垫。接着,“已行一百里”一句,既表现了时间的推移,又反映了旅途的艰辛。“日晡人马倦”三句,形象地描绘了旅途中遇到的风雪天气及其恶劣程度。“大声长绕空,沙石四面起”两句,更是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风雪之大。“竹舆转人肩,翻翻欲见㡳。”两句,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风雪的肆虐之烈。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色在于它的真实和细腻。诗人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体验,真实地记录了在风雪交加中艰难跋涉的过程。这种真实不仅体现在对天气、环境的描写中,也体现在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上。诗人以简洁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旅途中遇到的风雪天气及其恶劣程度,以及由此带来的身心感受。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不仅展示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审美观,更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卓越的创作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