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闻谢太傅,登眺此江东。
宰物仍高韵,清言见道风。
早齐东海德,晚配始兴功。
曹植诗多怨,羊昙恸复穷。
闾阎葵扇在,烟霭石城空。
远想非无士,从游讵有公。
一墩当水白,三月落花红。
更作书生咏,青山夕照中。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在谢公墩所作。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翻译和注释:
- 诗句解释: 昔闻谢太傅,登眺此江东。
- “昔闻谢太傅”指的是古代著名的人物谢安。谢安是东晋时期的宰相,以其政治智慧和高尚的道德风范闻名。
- “登眺此江东”意味着站在高处远望,眺望长江之东。
译文: 曾经听说过伟大的谢安,站在高处俯瞰着长江之东。
赏析: 第一句通过“昔闻谢太傅”引出了对历史名人的记忆,为全诗营造了一个庄重的历史背景。第二句“登眺此江东”则直接描绘了诗人站在江边的视角,通过这个视角可以感受到谢安的风采,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诗句解释: 宰物仍高韵,清言见道风。
- “宰物”指的是治理国家或社会事务,这里可以理解为治理事物、管理事务。
- “清言”指的是清廉的言辞或言论。
- “见道风”指的是表现出高尚的德行和道德风尚。
- “早齐东海德,晚配始兴功。”这是对谢安早年与中年事迹的回顾。东海是指东海王司马越,他是东晋的宗室成员,与谢安有交情。
- “曹植诗多怨,羊昙恸复穷。”这里提到了曹植与羊昙两位文人,他们因才华出众而备受称赞,同时也因为遭遇不幸而感到哀痛。
- “闾阎葵扇在,烟霭石城空。”这里的“闾阎”指的是平民百姓居住的地方,“葵扇”指的是用葵花叶做成的扇子,这里可能指的是平民百姓的生活状态。“烟霭石城空”则是描述了石头城(今天的南京)的景象,给人一种历史的沉淀感。
译文: 治理事物依旧保持高洁的气质,清廉的话语彰显出道德风尚。早年与东海王司马越齐名,晚年辅佐始兴侯刘义隆有功。曹植的诗作充满哀怨之情,羊昙的悲恸令人深感同情。平民百姓依旧生活在简陋的环境中,石头城显得空旷而寂静。
赏析: 第四、五、六句回顾了谢安的早年与中年事迹,展现了他的卓越才能和政治成就。同时,也表达了对于曹植和羊昙这两位文学大家的哀悼之情,反映了诗人对于才情与命运的关注。最后两句则通过描述平民的生活环境和石头城的历史背景,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氛围。
诗句解释: 闾阎葵扇在,烟霭石城空。
- “闾阎”指的是平民百姓居住的地方,“葵扇”是一种用葵花叶制成的扇子,这里可能指的是平民百姓简朴的生活方式。
- “烟霭石城空”描述了石头城(现在的南京市)的景象,给人一种历史的沉淀感。
译文: 平民百姓依然生活在简陋的环境中,石头城显得空旷而寂静。
赏析: 第七、八句进一步描绘了平民百姓的生活状况和他们所在的地方,通过对比展示了谢安等人的成就与普通人生活的差异。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和深刻。
诗句解释: 远想非无士,从游讵有公?
- “远想”指的是远大的想象或遥不可及的愿望。
- “非无士”则表示并不缺乏人才。
- “从游讵有公?”则是表达对于是否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或同僚的疑问。
译文: 远想是否没有贤士,跟随的人中又哪有像您这样的君子?
赏析: 第九、十句通过提问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中的贤士和君子的渴望,同时也透露出他对现实人际关系的失望。这种表达方式既显示了诗人的孤独感,也体现了他对理想追求的坚持。
诗句解释: 一墩当水白,三月落花红。
- “一墩”指的是山丘或小土堆,在这里可能用作比喻,象征着某个重要的地点或象征意义。
- “当水白”描绘了清澈的水面上倒映着白色的景象。
- “三月落花红”则描绘了春天时节花瓣飘落的景象,红色花瓣在水中显得格外鲜艳。
译文: 一座小山丘在清澈的水面上倒映着白色的景象,三月份桃花盛开时,落英缤纷如红色的云霞。
赏析: 第十一句通过具体的景象来展现季节的变化和自然环境的美,同时也寓意着时间流逝带来的变化和生命的短暂。
诗句解释: 更作书生咏,青山夕照中。
- “更作书生咏”指的是诗人再次创作诗文来赞美自然之美。
- “青山夕照中”描绘了傍晚时分青山被夕阳余晖照耀的美丽景象。
译文: 重新吟诵关于自然的诗篇,青山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更加壮丽。
赏析: 最后两句总结了前面的景色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寄托了他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整体上,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