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白云归,有乡里古招提,出西郊不半里而至;
前生明月在,是佛门新公案,言东坡为五老后身。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把握、关键词语的赏析以及写作手法的把握。

第一句:“何处白云归”,此句是写自己与友人在留园中赏云。诗人用“何处”二字,将“白云归”写得空灵缥缈,仿佛白云随风飘荡不定,不知飘向何方。“有乡里古招提,出西郊不半里而至”,此处写留园的景致。“古招提”指招提寺,即佛寺。诗人以“有”字点明留园的所在,并以“乡里”二字写出了它的古朴。“出西郊不半里而至”,说明作者对留园十分熟悉,他在这里游玩时感到十分惬意。

第二句:“前生明月在,是佛门新公案”,此句是写留园中的月色。“明月”是留园中的一景,而诗人却把它人格化了,说它是“前生”的,这是从禅宗的“明月”说起的,意谓月亮本无圆缺,但人们看到月亮的变化,就认为它是圆还是缺了。而月亮又常常出现在人们眼前,所以人们也就认为它是恒常不变的了。这两句诗把月亮拟人,并赋予它以人的情思和意志,表现出诗人对于留园的热爱和赞美。

第三句:“东坡为五老后身”,此句是在说留园与苏轼的有关。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宋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神宗时还朝任密、登、蔡三州通判。后又因文字狱受牵连,被贬为杭州通判,筑别业于西湖孤山畔,名“东坡雪堂”。苏轼善诗文,工书画,为文艺成就极为卓越的大文豪。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又有“苏仙”“苏才子”“苏学士”之称。他的诗词散文均有很高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陆游并称“苏陆”;文章著述宏富,卓然成家,其散文,纵横驰骋,奇矫多变,开创了“雄浑奇肆,兼收并蓄”的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文学有很大影响。

第四句:“东坡为五老后身”,此句是言苏轼与留园有着不解之缘。苏轼曾作《赤壁赋》,赋中有“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句子,因此后人称赤壁为“赤壁楼”。据记载:苏轼谪居黄州时,曾在黄州的定惠院旁建了一个赤壁阁,苏轼曾作《赤壁赋》于其中,因此后人又称黄州赤壁为“赤壁亭”。后来苏轼又到过苏州,并在苏州城北狮子林一带建了一座“狮子林”,苏轼曾为此写过一首诗《狮子林》:“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所多只是闲情月,寄声蝴蝶野蜂间。”这首诗是苏轼在苏州所作的最后一首七律。

【答案】

留园待云庵联

何处白云归,有乡里古招提,出西郊不半里而至;

前生明月在,是佛门新公案,言东坡为五老后身。

前两句是说:何处的白云归,有乡里古招提,出西郊不半里而至。“白云归”指的是苏轼的故居,即东坡先生居住过的招提寺。苏轼在元丰四年(1081年)被贬黄州,至元祐七年(1092年)获释回京,其间一直住在黄冈的东坡先生居住过的招提寺。苏轼在招提寺居住期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苏轼一生酷爱山水园林,他游历了许多名山胜地,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句。他曾游庐山、金陵、嵩山、华山、泰山、雁荡山等地,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句。苏轼的名篇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念桥边红药花》《题西林壁》《题金山寺》等都是游历名胜之地留下的著名之作。

后两句是说:前生明月在,是佛门新公案,言东坡为五老后身。“明月”是指苏轼在黄州东坡居住时期写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这些作品流传千古,成为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诗句。“佛门新公案”是苏轼的名篇《赤壁赋》里的一句。苏轼在《赤壁赋》中写道:“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意思是:我羡慕长江永无休止地流淌着,而人的生命却像白蚁一样渺小。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我羡慕长江永不枯竭,而人的寿命却像白蚁一般短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