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杖来寻隐士居,烟林一带画萧疏。
过桥遥指秋声馆,好听欧阳夜读书。
【注释】
又题寒林访友册页:又,再一次;寒林访友册页,是作者的题画诗。寒林,泛指深秋时节的树林;又指“寒林隐士图”。
策杖来寻隐士居:策杖,拄着手杖,步行。隐士居,即隐居者的居所。
烟林:雾气笼罩的树林。
萧疏:寂寞冷落的样子。
过桥遥指秋声馆:过桥,指经过一座小桥。秋声馆,即秋天的声音,借指秋夜读书声。
欧阳:指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等。
夜读书:指他晚上读书时发出的声音,因声音悠扬如秋叶之落,故称“秋声”。
【赏析】
此诗描绘了一幅幽雅恬静的山林秋夜读书图。诗人用“策杖”“烟林”勾画出一幅深秋时节山中景色,又以“寒林”、“萧疏”点出季节,以“又题”表明不是第一次来此。接着写自己来到友人隐居处的情景:拄着手杖,穿过树林,来到一处幽静的地方,这里有个“过桥”的小景,桥下流淌的是清澈的小溪,桥上横卧着一块巨石,上面刻有“秋声馆”三个大字。这三个字就是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所说的“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正是欧阳修笔下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过桥后,诗人抬头望见远处有座小楼,这就是欧阳修的书房,也是欧阳修经常在那里吟咏诗文的地方。于是,诗人便拄着手杖来到小楼前,仰望那巍峨挺拔的小楼,只见楼上灯光闪烁,隐隐传出读书声。原来,欧阳修在这里夜读《秋声赋》。听到这声音,诗人不禁想起自己的好友,便拄着手杖走到近前,远远地看到楼上窗户里透出一点光亮,那是友人欧阳修正在灯下苦读的身影。
此诗意境优美,描写细腻,画面生动。诗人运用了白描手法,通过“策杖”“烟林”“秋声馆”“秋声”等词语将读者带入一个宁静、优美的山林之中。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自己和欧阳修两位文人放在一起,通过他们的对比衬托出各自的才华横溢和志趣相投。全诗语言清新自然,富有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艺术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