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风高白露寒,短筇拉伴出临安。
乱馀山店人家少,一路花开秋牡丹。
【注释】
天目:山名,在今浙江西部。
临安:杭州的旧称。
筇(qiú龙):竹制的手杖。
乱余:指战乱之后。
秋牡丹:秋季开放的花,此处泛指秋天。
【赏析】
此为宋亡后所作。首句点明时节和地点;二句写自己与友人相携出临安而入天目山中,以“白露寒”、“短筇”等词,烘托了旅途中的凄冷之感;三句写山居之景,山店人少,一路花开,突出了山中清幽之境。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有《天目山行》之称。
九月风高白露寒,短筇拉伴出临安。
乱馀山店人家少,一路花开秋牡丹。
【注释】
天目:山名,在今浙江西部。
临安:杭州的旧称。
筇(qiú龙):竹制的手杖。
乱余:指战乱之后。
秋牡丹:秋季开放的花,此处泛指秋天。
【赏析】
此为宋亡后所作。首句点明时节和地点;二句写自己与友人相携出临安而入天目山中,以“白露寒”、“短筇”等词,烘托了旅途中的凄冷之感;三句写山居之景,山店人少,一路花开,突出了山中清幽之境。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有《天目山行》之称。
【注释】 无垢寺:寺庙。 当门细:门前的小路很狭窄,形容路窄。 “无人”二句:说寺庙虽然荒凉,但仍然有人打扫,因为有人住在那里。 “古藤”三句:描写寺庙周围的景物。 日射松鼬走:阳光照射下,松鼠在树上奔跑。 林昏石虎埋:树林里昏暗的时候,石头上的老虎被掩埋了。 “断碑”句:说古碑横卧在旧道上,上面布满了六朝(东晋、宋、齐、梁、陈)的苔藓。 【赏析】 此诗写诗人游览无垢寺的感受。首联写寺门小径
苓山夜话 春日思双径,苕溪取道还。 十年劳梦寐,两度到苓山。 庭柏依然古,苔花似旧斑。 近闻双诏下,何处有人闲。 翻译: 苓山夜话 在春天的日子里,我常常思念着苕溪的双径小道。 为了实现我的梦想和抱负,我已经在这里度过了整整十年的时间。 梦中经常梦见自己来到了苓山,但醒来后却发现一切都是一场空想。 苓山上的庭院里,古老的柏树依旧矗立在那里,岁月的痕迹已经深深地刻在上面。 苔藓覆盖的地面上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类试题解答时,要先审清题目要求,如本题“逐句释义”,然后根据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敢叨”“何妨”写出了自己与山翁交往的自信;“无用”表现出自己的谦虚;“立下风”表现了自己的谦逊;“竹榻稳眠鼾似虎,松桥闲眺杖如龙”写自己悠闲自在的生活;“白摇绝壁千寻瀑,青惜当门三四峰”写自己喜爱山水美景,“白摇”“青惜”写出了景色的明快
【注释】 1. 惟仁上人:作者的友人。日本,这里泛指中国。 2. 兼呈同门黄檗和尚:同时寄给日本的朋友和中国的黄檗和尚看。 3. 孤帆缥缈:孤单的帆船在水天之间飘渺。 4. 积水波涛一望开:海水波澜壮阔无边无际。 5. 云近石焦连合岛,气蒸天柱拥蓬莱:云雾靠近岩石形成火山岛,热气蒸腾如蒸气般升腾于天柱山之上,仿佛是蓬莱仙岛一般。 6. 山王草长青驼出,海国花明白象回
怀高庵 高绝悬崖处,吾庐向此分。 鸟啼寒涧竹,樵语石床云。 树里江光远,窗中岱色纷。 夜深群动息,天籁定中闻。 【译文】 站在高耸入云的崖顶,我的小屋就建在这里。 鸟儿在寒冷的溪涧边歌唱,声音传遍整片竹林; 樵夫的谈话声从石头床上传来,仿佛云雾弥漫。 树林中江水的影子显得遥远,窗户里山峰的颜色纷乱。 夜深时所有动物都静止不动,只有大自然的声音静静传来。 【注释】 1. 高绝:极高、极险峻。
寄怀虞山髻珠头陀 南畴水涌尚湖平,天畔茅堂傍日明。 半榻琴书高士传,满林松竹道人情。 披云采术寻虞仲,带雨锄瓜访邵平。 一住千秋忘理乱,有时长啸数峰青。 注释: 1. 南畴水涌尚湖平:南畴的湖水汹涌澎湃,尚湖的湖面平静如镜。 2. 天畔茅堂傍日明:在天际的边际,有一座茅草屋,旁边是明亮的太阳。 3. 半榻琴书高士传:半塌的琴书堆满了高士的故事。 4. 满林松竹道人情
重登双径 六年不上五峰颠,闻道松杉几变迁。 犹有凌霄一片月,清秋仍照法堂前。 注释:六年没有登上五峰山顶,听说那山上的松树、杉树已经发生了几次变化。仍然还有那高耸入云的山峰上皎洁的月亮,在秋天的时候依然照耀着法堂前面的景象。 赏析:此诗首句“六年不上五峰颠”,表明作者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去过五峰山。次句“闻道松杉几变迁”,表达了作者对松树和杉树生长情况的好奇。三、四两句“犹有凌霄一片月
【注释】 天目:山名,在今浙江西部。 临安:杭州的旧称。 筇(qiú龙):竹制的手杖。 乱余:指战乱之后。 秋牡丹:秋季开放的花,此处泛指秋天。 【赏析】 此为宋亡后所作。首句点明时节和地点;二句写自己与友人相携出临安而入天目山中,以“白露寒”、“短筇”等词,烘托了旅途中的凄冷之感;三句写山居之景,山店人少,一路花开,突出了山中清幽之境。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有《天目山行》之称
这首诗是杜甫为怀余广霞处士而作的,其内容如下: 诗句释义: 1. “才气真飞将”:这里的“飞将”指的是古代的将军,诗人以“飞将”自比,表示自己的文采飞扬,如同英勇的将领。 2. “东南壁垒分”:这里的“壁垒”指的是军事防御线,诗人用它来形容他的诗才如坚固的防线一样,能够阻挡敌人的入侵。 3. “长镵皋庑月”:这里的“长镵”指的是长剑,皋庑是指宽广的天空,诗人用它来形容自己胸怀壮志
以下是对《钱塘观潮》的逐句释义及赏析: 译文 落日的余晖映照海门之下,钱塘江潮水正汹涌而来。半江如同堆积起的白色雪堆,两岸仿佛响起了惊雷声。潮水顷刻间化作银色山峰合拢,奔腾着如白马般返回。夫差留下的遗憾之地,终究缺少了霸王之才。 赏析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施闰章创作的五言律诗。全诗以钱塘江潮水的壮观为题材,描绘了潮水从落日开始到涨潮结束的整个过程。诗人通过细腻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
织帘先生书斋晚望时顾伊人属和 隐几淡无虑,日斜偶启关。 鸟声寒过竹,树色静疑山。 世藉《六经》重,天留一老闲。 落霞江岸远,如为映苍颜。 注释: 1. 织帘先生:指作者的朋友或知己,可能是一位文人。 2. 书斋:书房,学者的住所。 3. 晚望:傍晚时分眺望远方。 4. 顾伊人:思念某人或某人的伴侣。 5. 属和:请求对方作诗以应和。 译文: 在书斋里,我静静地坐着,望着窗外的风景。
重登双径 六年不上五峰颠,闻道松杉几变迁。 犹有凌霄一片月,清秋仍照法堂前。 注释:六年没有登上五峰山顶,听说那山上的松树、杉树已经发生了几次变化。仍然还有那高耸入云的山峰上皎洁的月亮,在秋天的时候依然照耀着法堂前面的景象。 赏析:此诗首句“六年不上五峰颠”,表明作者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去过五峰山。次句“闻道松杉几变迁”,表达了作者对松树和杉树生长情况的好奇。三、四两句“犹有凌霄一片月
寄怀虞山髻珠头陀 南畴水涌尚湖平,天畔茅堂傍日明。 半榻琴书高士传,满林松竹道人情。 披云采术寻虞仲,带雨锄瓜访邵平。 一住千秋忘理乱,有时长啸数峰青。 注释: 1. 南畴水涌尚湖平:南畴的湖水汹涌澎湃,尚湖的湖面平静如镜。 2. 天畔茅堂傍日明:在天际的边际,有一座茅草屋,旁边是明亮的太阳。 3. 半榻琴书高士传:半塌的琴书堆满了高士的故事。 4. 满林松竹道人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类试题解答时,要先审清题目要求,如本题“逐句释义”,然后根据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敢叨”“何妨”写出了自己与山翁交往的自信;“无用”表现出自己的谦虚;“立下风”表现了自己的谦逊;“竹榻稳眠鼾似虎,松桥闲眺杖如龙”写自己悠闲自在的生活;“白摇绝壁千寻瀑,青惜当门三四峰”写自己喜爱山水美景,“白摇”“青惜”写出了景色的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