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急雁初至,云昏龙未驯。
为谁殊死战,哀尔太平人。
沧海孤槎远,青镫短鬓新。
欲成极东望,万里尽烟尘。

【注释】:

八月四日(戊午-己未)风急雁初至,云昏龙未驯。为谁殊死战,哀尔太平人。

沧海孤槎远,青镫短鬓新。欲成极东望,万里尽烟尘。

译文:

八月四日(戊午-己未)

狂风骤起时大雁刚刚到达,乌云笼罩天空使龙不能飞翔。为什么你们要为了国家而殊死战斗呢?可怜那些安居乐业的太平人啊!

沧海孤舟远离家乡,夜行的人点燃着灯笼。白发渐增鬓角新绿,我渴望登上东边的海岸。万里之外都是战火纷飞的景象。

赏析:

此诗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二载),是诗人在安南都护府任上所作。诗人当时身居荒僻的南方边陲,看到大雁从北方飞来,想到战争已经结束,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首联“风急雁初至,云昏龙未驯”,描绘了一幅苍茫壮阔的边关图景。诗人以风、雁、云、龙等意象,勾勒出一幅辽阔壮丽的边疆风光画卷。“风急”二字,既写出了天气的恶劣,又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激动与不安;“雁初至”三字,则点出了时间,暗示了战事已经结束。接着,诗人笔锋一转,用“云昏龙未驯”来表达对国家的忧虑之情。这里的“未驯”一词,既表达了龙的形象,也暗示了龙的力量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担忧之情——龙的力量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国家仍然面临着危机。

颔联“为谁殊死战,哀尔太平人”。诗人以问句的形式,直陈自己为国家担忧的心情。这里的“谁”既指自己,也指那些为国捐躯的将士们。他们为了保卫国家而殊死奋战,却得不到朝廷的理解和重视。这种无奈和悲哀,让诗人深感痛心疾首。

颈联“沧海孤槎远,青镫短鬓新”。诗人以沧海孤舟和青灯为画面,描绘了自己在边陲荒僻之地孤独的生活状态。这里的“孤槎远”既指诗人的住所远离中原,也暗含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青镫短鬓新”则表现了诗人在艰苦环境中依然保持着年轻的心态。然而,这种年轻的心态并不能改变他的现实处境,反而增添了他的无奈和悲哀。

尾联“欲成极东望,万里尽烟尘”。诗人站在高高的楼台上,俯瞰着远方的大地。他想要去极东之地看看,却只见到满目疮痍、烽火连天的景象。这里的“极东望”既指诗人的理想境界,也暗指他心中的希望所在;但眼前的现实却是“万里尽烟尘”,让人感到失望和沮丧。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动荡不安以及人民的苦难生活。

全诗通过对战争结束之后边疆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之情以及对太平人的同情之心。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深远而含蓄,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