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闻投甲,西蕃报举烽。
攻心巴蜀阻,摇足准回从。
国讨终难废,军储孰与供。
忧来不能寐,危砌乱鸣蛩。
注释:
西蕃(戊午-己未):唐代在西南边陲地区设置的羁縻府州。
南粤闻投甲,西蕃报举烽:南方的广东听说放下武器投降了,西部的吐蕃也点燃烽火报警。
攻心巴蜀阻,摇足准回从:想要攻破巴蜀的险阻,需要先动摇吐蕃的决心。
国讨终难废,军储孰与供:国家讨伐最终难以废除,军队储备谁来解决呢?
忧来不能寐,危砌乱鸣蛩:忧愁袭来我无法入睡,墙头蟋蟀乱叫让人心烦。
赏析:
此为唐僖宗乾符五年(公元878年)冬十一月作。当时黄巢农民起义已经席卷半个中国,唐王朝已岌岌可危。作者在这首诗中抒发了他对国家的忧虑之情。
首联点明时间、地点和战争的背景。“南粤”指今广东一带;“西蕃”,指今西藏地区,这里泛指南方少数民族地区。“闻投甲”,指南方的广东一带听到放下兵器投降的消息;“报举烽”,指西部的吐蕃也点燃烽火报警,说明战争已经蔓延到吐蕃地区。
颔联两句互文见义,写对吐蕃的态度。“攻心巴蜀阻”,想打通四川天险,但“巴蜀”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吐蕃决心攻打它,是不容易成功的。“摇足准回从”,想打败吐蕃,收复失地,但吐蕃兵精将勇,不易对付。
颈联两句直抒胸臆。“国讨终难废”,国家讨伐终究难以废止,说明国家大势已去,唐朝灭亡只是早晚的事。“军储孰与供”,军队的粮食供给谁来供应?这是诗人关心的当务之急,也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表现。
尾联两句写诗人内心的忧虑。前句“不能寐”表明诗人彻夜难眠;后句“危砌乱鸣蛩”,诗人听到蟋蟀的叫声而感到恐惧不安。这两句既写了诗人因战事而愁思成疾,又表现了他忧国忧民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