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扰潼关突蓟丘,大同搏战鬼神愁。
辞家战士无旋踵,报国将军有断头。
致死已摧狂孽势,迎降真恨贼臣谋。
十三陵末馀抔土,千古忠魂哭未休。

【注释】

  1. 周遇吉:明初名将,曾率军抗击元朝。
  2. 扰:扰乱。潼关:古地名,今属河南省。蓟丘:山名,在北京市附近。
  3. 大同搏战:指在大同发生的激战。鬼神愁:形容战斗激烈、残酷。
  4. 辞家:离开家乡。旋踵:旋转脚跟,比喻时间短促。
  5. 报国将军:指周遇吉,他以身许国,英勇奋战,为国捐躯。断头:砍掉头颅。
  6. 致死:至死不渝。狂孽:指元军。摧:击败。势:情势。
  7. 迎降:投降。贼臣谋:奸臣的计谋。
  8. 十三陵:明朝十三个皇帝的坟墓。抔土:小土堆,这里指墓穴。
  9. 忠魂:忠义之魂。未休:未停止。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全诗通过歌颂周遇吉将军的英勇事迹来表达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及对敌人的仇恨之情,并表达了作者对历史英雄的崇敬以及对和平的向往。
    第一句“为扰潼关突蓟丘”,描述的是周遇吉将军在潼关之战中,面对强大的敌人,不畏艰险、勇猛作战的情景。“扰”意为扰乱、困扰,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突蓟丘”则形象地描绘了周遇吉将军带领的军队冲破重重困难,勇往直前,攻克了蓟丘(今北京市),使敌人陷入困境。这一句既展现了周遇吉将军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对战争胜利的喜悦及对敌人的痛恨之情。
    第二句“大同搏战鬼神愁”,进一步描绘了周遇吉将军在大同之战中的英勇表现。“大同搏战”指的是在大同地区与元军展开激烈的战斗。“鬼神愁”则形容这场战斗非常艰难,双方将士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战场上充满了悲壮和惨烈的气氛。这一句既展示了战斗的激烈程度,也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深刻理解及对英雄的敬仰之情。
    第三句“辞家战士无旋踵”,进一步强调了战士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毫不犹豫地投身于战场的决心和勇气。“无旋踵”意味着他们没有回头的机会,必须坚定信念、勇敢前行。这一句既体现了战士们的忠诚和牺牲精神,也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深深敬意。
    第四句“报国将军有断头”,继续赞美了周遇吉将军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巨大贡献。“断头”在这里表示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句既赞扬了周遇吉将军的英勇无畏,也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深深忧虑和对和平的向往。
    第五句“致死已摧狂孽势”,进一步描绘了周遇吉将军在战斗中展现出的卓越才能和顽强意志。“致死已摧狂孽势”指的是周遇吉将军已经用尽一切力量击败了敌人,使元军势力被彻底摧毁。这一句既体现了周遇吉将军的英勇无敌,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历史的深刻感慨。
    第六句“迎降真恨贼臣谋”,描述了历史上一些英雄人物在战争中表现出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迎降”表示迎接投降,这里的”真恨贼臣谋”则是指那些真正为国家和人民利益着想的英雄们,他们对敌人的奸诈谋略深感痛心和愤慨。这一句既展示了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也表达了诗人对英雄们的深深敬仰。
    最后两句“十三陵末馀抔土,千古忠魂哭未休”,则是对周遇吉将军的深切悼念和无尽哀思。”十三陵末余抔土”指的是明朝十三位皇帝的陵墓已经只剩下残破的土堆,这些土堆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和英雄们的不朽精神。”千古忠魂哭未休”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英雄们的无尽怀念和悲痛之情,他们的英名将永垂不朽。这两句既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认识和对英雄们的崇高敬意,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