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旅暮声嚣,前行渐寂寥。
山于阴后大,路向夜中遥。
每误丛林莽,时惊野火烧。
由来役名利,此味得应饶。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然后结合题目中给出的提示语进行分析。
夜行(其一)
行旅暮声嚣,前行渐寂寥。
山于阴后大,路向夜中遥。
每误丛林莽,时惊野火烧。
由来役名利,此味得应饶。
注释:行旅者在傍晚时分发出喧嚷的声音,继续前行,渐渐地感到寂寥。山在阴后显得庞大,路上的行程在夜间行进得很遥远。经常被树林莽然所误,有时又因惊起了野火而惊恐。自古以来,人们为追求功名利禄疲于奔命,而这种滋味应当更加值得珍惜。赏析:首联写“行者”暮归,喧闹之声渐渐稀少,渐入寂静。颔联描写旅途所见,远望群山,其势如巨物隐于林后;近观道路,则长夜漫漫,遥遥无期。颈联写山林莽莽、林木丛丛之间偶有误入;野火燎原,时而令人惊悸。尾联点出主旨:自古以来,人们为名与利奔波忙碌,而这种滋味应当更加珍视。诗人以景衬情,表达了人生苦短的感慨之情。
【答案】
译文:行人暮归,喧闹之声渐渐稀少,渐入寂静。山势如巨物隐于林后;近观道路,则长夜漫漫,遥遥无期。
注释:误:被树木遮挡。
赏析:诗的前两联写行者归途的景物:日落黄昏之时,行人匆匆赶路,喧闹之声渐渐稀少,渐入寂静。山势如巨物隐于林后;近观道路,则长夜漫漫,遥遥无期。
三、四句写途中之景。“每误丛林莽”,说误入丛林莽然之中;“时惊野火烧”,说不时地惊恐于野火燎原。这是旅途中的险阻,但诗人并未因此而畏缩,反而写出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豁达。“由来役名利”一句,是全诗的核心所在,也是诗人的主旨所在,诗人认为名利乃人之所必需,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因此不可或缺。但诗人更看重的是名利背后的价值,即名利给人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所以诗人最后发出这样的感慨:“此味得应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