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池水已成墟,江岸篱花傍客车。
采地纵观周召邑,沧波高枕汉唐渠。
村舂廖落斜阳里,野哭分明旧创馀。
咫尺村陵连郑谷,抚时怀古一踌躇。

秋兴客长安作五首 其五【注释】:曲江池水已成墟。周代的召邑(今陕西西安市西南),春秋时晋国都城,在今山西省翼城县东北。汉唐渠:汉时引泾水灌溉渭河之渠。沧波高枕汉唐渠:沧水浩渺,枕藉于汉唐两代留下的渠道上。村舂廖落斜阳里。村舂:农家打谷的声音。寥落:凄凉冷落,此指衰败荒凉之意。旧创馀:指战乱后的残破景象。咫尺村陵连郑谷,抚时怀古一踌躇。郑谷:唐代诗人,曾为中书舍人、兵部侍郎等职,后罢官家居。杜甫晚年怀念起故居,因有感而作此诗。“踟蹰”:徘徊不前的样子。

译文:

曲江池水已经荒芜了,西郊的周朝召邑,也只剩下一片废墟;

汉唐两代留下来的渠道,被沧水浩渺地覆盖着。

夕阳下,农家敲打谷仓的景象令人感慨,战乱过后的残破景象历历在目;

虽然距离不远,但想到自己身处的这片土地,还是不禁心潮起伏,感慨万千。

赏析: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之作,通过追忆历史盛况与今日荒凉对比,抒发对国事凋零和民生疾苦的忧虑。诗的前四句写眼前景,后四句写意中情,前后相互呼应,构成了一个意境深远的艺术空间。

开头两句写长安西郊的景色。“池水”、“篱花”点明了地点。“墟”字写出了往日繁华景象不复存在的现实,同时暗示了作者心中失落之情。“周召”指的是西周的两个封国,周宣王之子姬友被封于召(今陕西省岐山南),周平王封他的后代到谢(今河南省南阳一带)。这里用周召来泛指古迹,含有“古迹犹存”的意思。“沧波高枕”,是说当年大禹治水的功绩,如今却成了百姓枕流而眠的对象。这一句既点题“池水”,又暗喻现实政治腐败。末句以“沧波高枕”与前面“荒池”照应,并借汉唐以来的渠道来衬托当时的政治腐败,言外之意,即“政道日非”。这四句写景,不仅勾画了长安西郊的荒废景象,而且表达了作者对时世的失望情绪。

接着写黄昏时分农家的情景。“村舂”二字点明时间是傍晚,“舂”字写出农忙时节的繁忙景象。“廖落”形容荒凉,“斜阳”点明是傍晚时刻。这几句描写了一幅黄昏时分的农村图景,表现了作者对农民生活的关怀。“旧创馀”三字既点出了农民所承受的痛苦,又暗示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创伤。“旧创馀”与“沧波高枕”相照应,进一步烘托出当时的政治腐败和社会的动乱局面。这四句写景,描绘了一幅黄昏时分的农村图景,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生活的深切关怀和对动乱社会的忧虑。

最后两句写自己的处境。“咫尺”一词写出了自己与家乡相隔不远,但无法回到故乡的无奈之感。同时,“郑谷”二字表明作者正在回忆过去的往事,感叹时光荏苒,人事已非。“抚时怀古”一句表明自己正处在国家动乱、人民疾苦的时期,心中充满了忧虑和感慨。这两句写意,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现实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担忧和对人民的关切。

全诗通过描绘长安西郊的荒凉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时世的失望情绪和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关注。同时,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和反思,引发了读者对于历史、文化、政治等方面的深刻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