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血武昌,喋血亦武昌,革命后先,庚子七月,辛亥八月;
殉名烈士,无名尤烈士,成仁彪炳,苏州五人,长沙九人。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翻译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内容,理解诗歌的意思,在此基础上结合题目的要求进行概括和总结。此题注意抓住诗中重要词语,如“喋血”、“庚子七月”、“辛亥八月”“成仁彪炳”等,然后根据这些词语确定出诗句的意思,再进行概括、归纳和总结。
参考答案:流血武昌指武昌起义;喋血亦武昌指辛亥革命武昌首义,革命后先指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枪声,为推翻清政府统治作出了重大贡献。庚子七月指1900年7月,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仓皇出逃;辛亥八月指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推翻了清朝统治。殉名烈士指以死报国的烈士;无名尤烈士指那些在战争中为国捐躯,无名无姓的烈士。成仁彪炳,苏州五人指黄兴领导的同盟会会员徐锡麟、秋瑾等人先后被捕被杀;长沙九人指黄兴、宋教仁、刘道一、蔡济民、杨昌群、张冠三、刘家运、缪良宝、曾养甫等。
赏析:
这是一组关于武昌起义的七言绝句。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开端,也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标志。诗人通过这组诗,歌颂了在武昌起义中为革命献身的英雄们。
第一句,诗人首先交代了时间:武昌起义发生在1911年10月10日,也就是农历的辛亥年(旧历九月)八月。
第二句,诗人接着描述了武昌起义发生的背景:武昌起义是在中国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情况下爆发的。诗人在这里用了“流血武昌”和“喋血亦武昌”两个典故来说明当时武昌城内外的激烈战斗。这里“流血”指的是革命党人为推翻清政府统治而进行的殊死战斗,“喋血”则是指武昌人民为保卫自己的家园,奋起反抗清军的斗争。这两个典故共同反映了当时武昌城内外的惨烈景象。
第三句,诗人又从另一个侧面描写了武昌起义的发生。这里用到了“革命后先”这个典故。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变革,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使中国人民摆脱了封建压迫和剥削,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因此,“革命后先”既是对辛亥革命胜利的肯定,也是对后来者的期望。
第四句,诗人进一步歌颂了那些为革命献身的英雄们。这里提到了“成仁彪炳”和“殉名烈士”,这两个典故都是用来赞美那些为国捐躯的烈士们的。“成仁彪炳”指的是他们英勇奋斗,为国家献出了生命;“殉名烈士”则强调了他们的崇高品质,那就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
最后一句,诗人用“成仁彪炳,苏州五人,长沙九人”来具体描绘了这些英雄们的情况。其中,“苏州五人”指的是黄兴领导的同盟会会员徐锡麟、秋瑾等人先后被捕被杀;“长沙九人”则是指黄兴、宋教仁、刘道一、蔡济民、杨昌群、张冠三、刘家运、缪良宝、曾养甫等。他们都是在武昌起义中为革命献身的烈士。
这首诗通过对武昌起义的描述,歌颂了那些为革命献身的英雄们,表达了对他们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民的觉醒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