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称三千,项称八千,即此可方行天下;
秦得百二,楚得十二,问谁敢直犯颜行。

慈利县团练门联

武称三千,项称八千,即此可方行天下;

秦得百二,楚得十二,问谁敢直犯颜行。

吴恭亨(1857-1937),字悔晦,号岩村,晚号弹赦,湖南慈利人。清末诸生,师事阎正衡,受古文法,南社社员。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湖南特别省议会议员,曾任进步党慈利县主任干事、《慈利县志》总纂、慈利县劝学所长及教育会长等职。能诗、古文,工联语,梁启超称其诗“理想风格,皆绝流俗”。

在解读这副对联时,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武称三千,项称八千”象征着军事力量的强大与威慑力,而“秦得百二,楚得十二”则表达了政治策略的智慧与灵活。这两句话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背景,也反映了作者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

这副对联在语言表达上也非常独特。它采用了对仗工整、音律和谐的韵律形式,使得整副对联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同时,通过对仗句式的巧妙运用,也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审美情趣。这种语言表达方式在中国传统楹联中尤为罕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副对联还富含哲理意味。“即此可方行天下”意味着只有具备强大实力和智慧的人才能在世间立足;“问谁敢直犯颜行”则是告诫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要谨慎行事、遵守规矩。这些哲理思考不仅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经验的总结,也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这副对联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还有深刻的哲理意义。它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珍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