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禅宗西竺来初,衣钵前踪,遂开兰若;
论佛法曹溪最后,梁陈历劫,不坏菩提。
【诗句解读】
这首诗的开头两句,描述了广州华林寺方丈法堂联的具体内容。
【译文】
追溯禅宗从西域传入中国的历史,可以发现衣钵传承的线索,于是在这个地方建立了寺庙;
论及佛法是曹溪大师最后的理论,但即使是经历梁、陈两个朝代,也不会改变佛陀的智慧与慈悲。
【关键词注释】
- 西竺:指中国佛教的发源地——印度,也泛指佛教的西方之地。
- 衣钵前踪:衣钵,即僧人行囊中的袈裟和钵盂等法器,代表修行的资粮。前踪,意为前人的踪迹,这里指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遂开”则表示由此开创了新的道场或传统。
- 兰若:梵语(Lāng)的意译,意为清净之地,多用于指代佛寺。“遂”在这里意味着创建或建立。
- 曹溪:指的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创始人之一——六祖惠能,他创立了禅宗南宗,其教义以“顿悟”为主。“最后”表示该理论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并且影响深远。
- 梁陈:泛指中国的南北朝时期,特别是指南朝时期的梁国和陈国。
- 菩提:佛教用语,意为智慧,觉悟。“不坏”表示这种智慧和觉悟始终如一,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赏析】
这首联对广州华林寺方丈法堂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和赞美。它首先回顾了禅宗从西域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强调了衣钵传递的重要性和意义。接着,又提及了曹溪大师在佛教史上的崇高地位,以及他对佛法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最后,它表达了对梁、陈两个朝代历史变迁中,佛法依旧不变的坚定信念。整首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既展现了历史的痕迹,也体现了对佛法的虔诚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