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知无性灭无明,空慧须从戒定生。
峰顶世间心已尽,莲开幻事观方成。
尚无欣慕厌除念,岂有神通变化情。
对现色身人不识,南风小雨共笼晴。
【注释】
了知:了悟。无性灭无明,空慧须从戒定生:既然认识到无性,也就没有灭的烦恼和明的烦恼了,而空慧必须从戒、定、慧三学中产生。无性,即涅槃,是指一切事物都没有固定的自性,也没有能产生自性的实体。无明,即无知,是没有正见和见解的无知。空慧,即般若智慧,是对一切事物的真谛有正确的认识的智慧。戒,是戒律,是指修行人的言行规范,如五戒。定,是禅定,指心专一,念不散乱,如四禅等。慧,是智慧,是指对真理的认识。
峰顶世间心已尽,莲开幻事观方成:在山顶上,人世间的一切欲望都已消除,只有莲花盛开,幻象消失时,才能看到真理的本质。
尚无欣慕厌除念,岂有神通变化情:还没有产生爱慕之心的人,也没有必要用神通来改变自己的心情。
对现色身人不识,南风小雨共笼晴:人们只看到了自己的外在形体和外表,不知道内心的感受。就像被南风吹拂,小雨笼罩着天空一样。
【赏析】
《读十明论》是唐代诗僧贯休的作品。这首诗是一首颂佛之作,表达了诗人的虔诚信仰和修行理念。
“了知无性灭无明,空慧须从戒定生。”这是全诗的第一句,也是整首诗的主题句。在这里,诗人告诉我们,要想了悟佛教的基本教义,就必须通过戒、定、慧三学来实现。这里的“无性”指的是涅槃,即一切事物都没有固定的自性,也没有能产生自性的实体。“无明”则是指无知,是没有正见和见解的无知。“空慧”是指般若智慧,是对一切事物的真谛有正确的认识的智慧。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要了悟佛教的基本教义,就必须通过戒、定、慧三学来实现。
“峰顶世间心已尽,莲开幻事观方成。”这是第二句,也是整首诗的关键所在。在这里,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世间名利的追求已经放下,只有莲花盛开,幻象消失时,才能看到真理的本质。这里的“峰顶”象征着世间名利的追求,而“莲开”则象征着真理的显现。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在山顶上,人世间的欲望都已消除,只有莲花盛开,幻象消失时,才能看到真理的本质。
“尚无欣慕厌除念”,这是第三句,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于世间名利的追求已经放下。这里的“欣慕”指的是喜爱和羡慕,“厌除”则是指厌恶和消除。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还没有产生爱慕之心,也没有必要用神通来改变自己的心情。
“岂有神通变化情”这一句则是对前一句的进一步解释。在这里,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神通的理解,认为神通并不能改变人的情感,只有内心真正了悟佛法的人才能理解这个道理。
“对现色身人不识”这一句则是对整个诗句的解释。在这里,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世间名利的追求已经放下,只有莲花盛开,幻象消失时,才能看到真理的本质。这里的“色身”指的是世俗的身体,“人不识”则是指人们无法理解或识别。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人们只看到了自己的外在形体和外表,不知道内心的感受。就像被南风吹拂,小雨笼罩着天空一样。
最后一句“南风小雨共笼晴”则是对整首诗的总结。在这里,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世间名利的追求已经放下,只有莲花盛开,幻象消失时,才能看到真理的本质。这里的“南风小雨”都是自然的景象,而“共笼晴”则是指这些自然景象共同构成了一个美好的世界。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人们只看到了自己的外在形体和外表,不知道内心的感受。就像被南风吹拂,小雨笼罩着天空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