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约还康山,披蓑共春锄。
东林缚我屋,西崦置子庐。
”`
履道见和复答之十首 其三
曾约还康山,披蓑共春锄。
东林缚我屋,西崦置子庐。
诗句释义
- 曾约还康山:这一句表达了与某人约定返回康山的情景,其中“康山”可能是一种象征性的地点,代表一种心灵的归宿或平静之地。
- 披蓑共春锄:使用“披蓑”形象地描绘了在春天耕作时的情景,暗示一种简朴而勤劳的生活态度。而“春锄”则直接指涉到春天的农活,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 东林缚我屋:这里的“东林”可能指的是一处树木繁茂、风景优美的区域;“缚我屋”则表示了一种被自然包围、回归自然的意境。
- 西崦置子庐:通过“西崦”这个词汇,我们可以想象到一个宁静且充满诗意的地方,而“子庐”可能是为儿子所建的小居,展现了家庭的温馨和对下一代的关爱。
译文
曾与你约定返回康山,一起披着蓑衣劳作。
你束绑了我屋子,在西崦置下了儿子的小屋。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对人物活动的刻画,传达了一种淡泊明志、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诗人选择的景物都富有深厚的文化意涵,如“康山”、“东林”、“西崦”,这些元素不仅美化了诗句,也加深了诗歌的主题——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感悟。此外,诗中的用词简洁而富有画面感,如“披蓑”、“春锄”、“子庐”,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诗意。这种表达方式使得整首诗既富有哲理性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国古代诗歌中难得的佳作。
注释
- 曾约还康山:曾,表示曾经或过去的时间。约,意为约定或商定。还,即返回的意思。康山,一个带有美好寓意的地方,可能象征着内心的平静或精神的归宿。
- 披蓑:披,动词,意为覆盖或穿戴。蓑,一种用草等制成的雨衣。此处用以形容在春天耕作时的自然状态。
- 春锄:春,指春季。锄,即除草的工具。这里指春天里进行农作的活动。
- 东林:东林,可能是指某个地理位置或自然景观。缚,束缚、捆绑之意。我屋,指自己的住所或房屋。
- 西崦:西崦,指西边的山坞或村落,通常环境幽静。置子庐,指为儿子建造的住宅或小屋。
关键词解释
- 康山 (Kāng shān): 古代诗文中常用以象征理想境界或精神家园的地名或地点。
- 笠泽: 笠泽是一个具体的地名,位于今天的江苏省苏州市。在这里它可能象征着一种超然物外的隐居生活。
- 归耕: 指回到农村,从事农耕生活。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理学家释德洪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以朴实的语言,生动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首先通过描述两人曾约在康山共同耕作的场景,表达了一种亲近自然、回归本真的生活态度。然后通过使用“东林”、“西崦”等自然景观作为背景,进一步强化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象。结尾的“置子庐”更是体现了一种家庭观念,表达了对子女成长环境的关怀。整体而言,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宋代诗歌中难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