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法日荒芜,坦率日增益。
唯馀枯藤枝,起坐不相失。
山枕孤云归,林寒倦鸟集。
爱此亦题诗,钝涩见才力。
乃知衰老来,全殊少年日。
劳生知几何,万事归叹息。
鈯斧好濯磨,当就阿谁乞。
【注释】
- 冬日显宁偶书二首:这是作者在冬天写的两首诗。
- 礼法日荒芜,坦率日增益:指礼仪规范日渐废弃,坦率直率却越来越被重视。
- 唯馀枯藤枝,起坐不相失:只有那些枯藤的枝条还保持着一定的形态,坐着、站着都不失去平衡。
- 山枕孤云归,林寒倦鸟集:就像孤云一样躺在山上,像疲倦的鸟儿聚集在树林里一样。
- 爱此亦题诗,钝涩见才力:喜欢这些诗句并为之题写诗作,是因为它们质朴而有力。
- 乃知衰老来,全殊少年日:才知道人到了老年,与年轻时大不相同了。
- 劳生知几何,万事归叹息:人生短暂,世事无常,唯有叹息而已。
- 鈯斧好濯磨,当就阿谁乞:一把钝斧头需要经常磨砺才能用,我希望得到帮助。
【赏析】
此诗为作者晚年所作,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和世事的深深感慨。
诗的前两句“礼法日荒芜,坦率日增益”,是诗人对时世变迁的观察和感慨。在作者看来,随着时代的进步,原本被视为美德的“礼法”逐渐变得过时,而坦诚直率的品质则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种变化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也揭示了人性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接下来的两句“唯馀枯藤枝,起坐不相失”,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对自然和生命的感受。这里的“枯藤”象征着衰老和消逝,而“起坐不相失”则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珍视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生命和世事的深刻感悟。
诗的中间部分“山枕孤云归,林寒倦鸟集”,则是诗人对生活场景的描绘和抒情。这里的“山枕”和“林寒”分别代表了大自然的宁静和寂静,而“倦鸟集”则暗示了生命的疲惫和无奈。诗人通过对这些景象的描绘和抒情,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慨和思考。
诗的最后一部分“爱此亦题诗,钝涩见才力”,则体现了诗人的创作态度和风格。这里的“爱此”表明了诗人对诗作的喜爱和珍惜,而“钝涩见才力”则强调了诗作中蕴含的深厚内涵和独特风格。诗人通过对这些诗作的赞美和欣赏,表达了自己对诗歌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生命、世事和艺术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感悟。它不仅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整个时代和社会的深刻反思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