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避尘嚣就梵宫,一宵清兴许谁同。
四山绿净天垂釜,万树青低月偃弓。
岭外春来寒已少,湖边波定影全空。
此时身世知何处,扰扰槐安叹转蓬。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本首诗前四句写诗人夜宿二癸庵时所见的景色:一宵清兴许谁同?四山绿净天垂釜,万树青低月偃弓;岭外春来寒已少,湖边波定影全空.后两句写诗人夜深人静时的感慨与思索;此时身世知何处,扰扰槐安叹转蓬.
【答案】
初六夜宿二癸庵(其一)
为避尘嚣就梵宫,一宵清兴许谁同。
四山绿净天垂釜,万树青低月偃弓。
岭外春来寒已少,湖边波定影全空。
此时身世知何处,扰扰槐安叹转蓬。
注释:
①“初六夜”,指农历每月初三日晚上.“二癸”:即二月初六.“庵”,小房子或茅舍之类的处所.
②“梵宫”:指寺院.③“清兴”:幽雅的心情.④“万树”,形容树木繁多.⑤“槐安国”,传说中神仙们居住的国家.⑥“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比喻漂泊不定的人.
赏析:
这首诗描写诗人在寺庙内过夜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之情.
开头一句“为避尘嚣就梵宫”,意思是为了避开尘世的喧嚣,来到寺里住下了.“避尘嚣”写出了作者对俗世的厌恶,也写出了作者追求精神自由的愿望.“就梵宫”写出了作者选择住进寺庙的原因,因为寺庙远离尘嚣,能让人静心修禅悟道.
第二句“一宵清兴许谁同”,意思是这一夜,我独自欣赏着宁静的夜景,这种幽雅的心情恐怕也只有你能理解吧.“清兴”,闲适的心情.“许谁同”,只能和谁能共享这样的心境呢?“清兴”是诗人的主观感受,但“一宵”却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诗人通过这一客观事实反衬出自己内心的孤独,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寂寞感.
第三至五句“四山绿净天垂釜,万树青低月偃弓”,意思是四野的群山绿意盎然,天空仿佛是倒挂在锅上的铁釜一样.无数树木苍翠欲滴,月亮也似乎变得低垂了下来.这四句都是写景,但景物之间又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优美的自然画卷.“四山绿净”,描绘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万树青低”,以动衬静,写出了树木的繁茂,给人以视觉上的审美享受.“月偃弓”形象生动地描述了月亮的形状,既表现出月光的明亮,又表现出月亮的柔美.
第六句“岭外春来寒已少”,意思是岭南一带春天已经来临,天气寒冷的气候已经减少了.“岭外”,指的是岭南地区.“春来寒已少”,既写出了岭南地区春天的到来,又表现了岭南地区春季气候的特点.岭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温暖湿润,夏季炎热多雨,春季温暖潮湿,所以岭南地区春天来得迟,而且气候多变,有时还是阴冷湿润的天气.
最后一句“湖边波定影全空”,意思是湖边的水波平静,倒映在水中的影子也消失了.“湖边”是地点状语,指明了诗人所处的具体位置.“波定”,水面平静无波.“影全空”,影子完全消失.这句诗的意思是说,随着时间的流逝,湖面的水波荡漾,倒映在水中的影子也就随之消失了.诗人通过这一自然现象的变化,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叹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山水、草木、月色以及湖波等景物的刻画,营造了一种宁静祥和的自然氛围,抒发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矛盾心理以及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