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有贵贱,譬如绵与芦。
美恶俱一暖,未易相贤愚。
我少怀毛发,倦禅辄逃儒。
投老加冠巾,舞笏师道吾。
世事几时毕,云山何处无。
何为聚落中,滞留如贾胡。
溪声替说法,聚石为讲徒。
拊手笑远志,甘为小草乎。

【注释】:

  1. 次韵陈倅二首其一:次韵,指和别人的诗。陈倅,即陈师道,时任知徐州军州事。苏轼在《东坡先生墓志铭》中说:“轼于世传所谓文词者、笔札者,皆弗如也。”可见他对文学创作并不十分重视。
  2. 绵(mián):一种草名,又名“芦”,茎柔软,可织布。
  3. 芦(lú):芦苇。
  4. 贵贱:地位的高低。
  5. 暖:这里用来形容温度。
  6. 贤愚:贤能与愚蠢。
  7. 禅(chán):禅宗佛教宗派之一。
  8. 逃儒:逃避做官。
  9. 加冠巾:古时男子成年时束发戴冠,这里指年老归隐。
  10. 舞笏:古代官吏持手板指挥众吏。
  11. 师道吾:老师啊!我。
  12. 贾胡:古代北方边民。
  13. 溪声:指流水的声音。
  14. 替说:代替解说。
  15. 聚石:堆积石头。
  16. 讲徒:指学习的人或学者。
  17. 拊掌笑远志:拍案大笑,讥笑那些怀有远大志向却不肯脚踏实地去做的人。
  18. 小草乎:像杂草一样微不足道。
    【赏析】:
    这是一首七绝,诗人以议论起句,抒发对世事的感慨。前两句说世间万事万物,无论贵贱贫富、好恶美丑,都只能得到同样的温暖待遇,因而无法分辨谁是贤人谁是愚人。后两句写自己一生的经历,早年曾想弃儒从佛,但终因倦于修行而回归儒学道路;晚年又曾渴望隐居生活,但最终未能实现这一愿望。这两句反映了作者对人生无常和社会现实的感慨之情。中间两联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现象的看法和批判。他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平等对待的,没有谁比谁更高贵、谁比谁更卑微。这种观念在当时社会中是很流行的。然而,现实却是富贵者高居庙堂之高,贫贱者却只能默默无闻地度过自己的一生。因此,作者对这种现象表示了极大的不满和愤慨。他批评那些怀有远大抱负但却不肯脚踏实地去做的人,认为他们是在浪费自己的青春和才华。最后三联是诗人对人生价值和命运的思考。他认为人生短暂而易逝,就像溪水流淌不息一样;而云山则无处不在,只要我们愿意去探寻,就总能找到它的踪迹。因此,我们应该珍惜时间,抓住机遇,努力拼搏,不要让自己的生命白白流逝。同时,我们也应该勇敢地面对社会现实和各种挑战,不断地超越自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社会现实的感慨之情。他通过议论、叙事、抒情等多种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既怀有远大志向又不甘平庸的知识分子形象。同时,他也通过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表达了自己对美好未来的期望和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