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看湘山二十春,杖藜疾趋旋路尘。
儿童拍手呼不住,并行磨之不怒瞋。
人间祸福本无象,引手按之如有神。
草鞋不踏公卿门,术中玉石两俱焚。
不知世上有憎爱,一味但觉山林尊。
得钱行沽付一醉,儿啼妻号了不闻。
孔仲山为阿里卒,吴门亦藏梅子真。
何年笑跨紫云去,举手山头谢世人。
张野人求诗
醉看湘山二十春,杖藜疾趋旋路尘。
儿童拍手呼不住,并行磨之不怒瞋。
人间祸福本无象,引手按之如有神。
草鞋不踏公卿门,术中玉石两俱焚。
不知世上有憎爱,一味但觉山林尊。
得钱行沽付一醉,儿啼妻号了不闻。
孔仲山为阿里卒,吴门亦藏梅子真。
何年笑跨紫云去,举手山头谢世人。
注释:
张野人:指唐代诗人张祜,字君房,洛阳(今属河南)人。
湘山: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
杖藜:拄着拐杖。
疾趋:快跑。
磨:磨擦。
怒瞋(chēn):发怒。
术中:道家称炼丹、炼汞等方术为“术”。
紫云:古代传说中神仙所乘的彩云。
赏析:
这首诗是张祜为道士陈山人写的一首诗。全诗通过描绘陈山人与世俗的抗争、对生活的淡泊态度以及他超凡脱俗的生活,表达了对道教修炼的赞美以及对世俗的超然态度。
首句“醉看湘山二十春”,描绘了诗人陶醉于湘山美景中的情态。诗人沉醉于湘山的美丽景色之中,仿佛已经度过了二十年的时光。这里的“醉”字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对湘山的深深眷恋和热爱之情。
“杖藜疾趋旋路尘”,诗人继续描绘了自己对湘山美景的痴迷之情。他拄着拐杖快速行走,一路欣赏着湘山的美丽风光。这一动作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的亲近和对于生活的热情。
“儿童拍手呼不住,并行磨之不怒瞋。”这两句诗进一步描绘了诗人与世俗的抗争。诗人被世俗所困扰,无法摆脱世俗的束缚。然而,他却以一颗超然的心态面对世俗,不被世俗所动摇。
“人间祸福本无象,引手按之如有神。”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的超然态度。他认为人间的祸福本无固定的形象,只有用心去体会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这种超然的态度使得诗人能够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起伏跌宕。
“草鞋不踏公卿门,术中玉石两俱焚。”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修炼的执着追求。他不愿意踏足公卿之门,只想专心修炼自己。这种坚定的信念让他在修炼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与世俗的抗争、对生活的淡泊态度以及他超凡脱俗的生活,表达了对道教修炼的赞美以及对世俗的超然态度。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生活和修炼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