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弦能赏音,公独知雅曲。
易亲复难忘,终期老林麓。
公如追风骥,未见所归宿。
嗟余老摧颓,翩如啄苔鹄。
遥知双泉上,颇亦莳松菊。
何时闻夜舂,并斋著茅屋。
慧观友李源,高风当补续。
便觉雒秀间,杖履笑追逐。
今非茶陵梦,犹欲更秉烛。
爱公押难韵,敏若方破竹。

注释

  1. 和诗:应和某人的诗作。
  2. 茶陵梦觉索烛见怀:作者在梦中见到诗人索求灯烛相见。
  3. 闻弦能赏音,公独知雅曲:指听到琴声就能辨别其高低,但只有公(指诗人)能欣赏到高雅的曲子。
  4. 易亲复难忘:容易亲近又难以忘却。
  5. 终期老林麓:希望最终能在山林中度过余生。
  6. 公如追风骥,未见所归宿:公(指诗人)像追逐的千里马,但不知最终会在哪里停歇。
  7. 嗟余老摧颓:感叹自己衰老颓废。
  8. 翩如啄苔鹄:形容动作轻快如同啄食苔藓中的鹄鸟。
  9. 遥知双泉上,颇亦莳松菊:通过远处的泉水知道有人在种植松树和菊花。
  10. 何时闻夜舂,并斋著茅屋:什么时候能听到夜晚的舂米声,一起住在茅草屋中。
  11. 慧观友李源,高风当补续:与友人李源一同观赏美景,高洁的品格应当得到补充和延续。
  12. 便觉雒秀间,杖履笑追逐:就在雒地秀丽的景色中,拄着拐杖行走,欢笑着追逐嬉戏。
  13. 今非茶陵梦,犹欲更秉烛:如今不再是茶陵的梦境,但仍想再次点燃灯火。
  14. 爱公押难韵,敏若方破竹:非常欣赏公的诗歌押韵困难而流畅如破竹之速。

译文及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和答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怀念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全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友谊以及他们共同欣赏自然美景的情景。

首句“和诗”直接点明了这是一首诗的和答之作。接着,第二句“闻弦能赏音,公独知雅曲”表达了作者对音乐的敏感和鉴赏能力,同时也暗指诗人对高雅艺术的独特理解和欣赏。接下来的句子继续描绘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如“易亲复难忘”表现了友情的持久;“终期老林麓”则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第四句“公如追风骥,未见所归宿”则是对诗人的一种赞美,将他比作追赶疾风的千里马,暗示诗人有着卓越的才华和远大的志向。然而,这一句也隐含了诗人对于未来归宿的不确定性,反映了他内心的挣扎和迷茫。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嗟余老摧颓”透露出诗人对自己年老体衰的感慨;“翩如啄苔鹄”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轻盈的动作,如同啄食苔藓中的鹄鸟一般自在。这些描绘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才情和风采,也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

最后两句“遥知双泉上,颇亦莳松菊”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住所的具体了解,以及他们共同维护自然美景的愿望。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和牵挂,以及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友情和人生哲理的思考。它不仅是一首和答之作,更是一首充满诗意和哲理的优美诗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