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夷先生海门住,久不见之想眉宇。
梦中相见荔枝村,觉来一枕芭蕉雨。
行藏顾影应自笑,世事吞声不容数。
从欲若士为远游,莫作云中隐身去。
【注释】
希夷:指道教中追求清静无为的人。海门:即海门山,在浙江天台县。久不见:很久没有见面了。想眉宇:想他的眉宇间。想:揣摩。想眉宇:想他的眉宇间的神色。荔枝村:地名。唐白居易《荔枝图序》:“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梦莹中:指作者自己。觉来一枕芭蕉雨:睡醒时,外面下着芭蕉叶上的雨。芭蕉:一种常绿乔木植物,叶子宽大,呈掌状分裂,夏季开小白花,果肉可食,种子可以榨油。
【翻译】
六月十五日夜大雨梦中遇见希夷先生住在海门山上,很久不见了,想他的眉宇间的神色。梦中相见荔枝村,醒来后一枕都是芭蕉树叶上的雨。行事为人顾影自怜应嘲笑自己,世事吞声不敢说。从欲若士是追求高远的旅者,不要像隐居云中的隐士一样逃避现实。
【赏析】
此诗是一首怀人诗,诗人在六月十五的夜晚梦见一位道学高人,两人谈诗论文,十分投机。但是梦醒之后,却只有芭蕉叶上滴滴沥沥的小雨,而那位高人却不知去向。这两句诗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强烈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第三句“梦中相见荔枝村”,诗人描绘了自己在梦中与仙人相遇的情景。他想象自己在梦中来到了一个荔枝村,那里的荔枝香气扑鼻,让人陶醉。这个荔枝村应该是作者想象出来的一个美好的地方,它代表着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第四句“觉来一枕芭蕉雨”,诗人描绘了自己从梦中醒来时的情境。他发现外面正下着芭蕉叶上的雨,这个场景与他梦中见到的荔枝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芭蕉叶上的雨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也暗示了他对友情的渴望。
第五、六句“行藏顾影应自笑,世事吞声不容数”是诗人对自己的反思和批判。他认为自己在现实生活中过于拘泥于世俗的眼光,不敢直言不讳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这种态度使得他在人际交往中失去了自信和勇气,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因此,诗人认为应该像那位仙人一样追求高远的理想,不要被世俗所束缚。
最后一句“从欲若士为远游”,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由和理想的追求。他认为像那些追求高远目标的人一样,自己也应该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不畏艰难险阻,不断前行。
这首诗以梦境为线索,将现实与幻想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它也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矛盾和挣扎,表达了他对理想和现实的思考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