瞋恚现行时,无明所迷醉。
不知自之失,但见他人是。
如人在暗处,见外不见里。
大哉圣人学,事事必求己。
【注释】
四偈 其三:四首偈语中的第三首。
瞋恚现行时,无明所迷醉。
不知自之失,但见他人是。
如人在暗处,见外不见里。
大哉圣人学,事事必求己。
【译文】
当愤怒和嗔恚在心中显现时,我们被无明所迷惑,如同迷失了自我,看不到自己的过失。而其他人却只看到了表象,无法看到内心的世界。然而伟大的圣人教导我们要学习如何去面对和处理这些情绪和困扰,因为只有通过自我探索和反思,我们才能真正了解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表达内心矛盾与困惑的诗篇。通过“瞋恚现行时,无明所迷醉”两句,诗人揭示了自己内心的愤怒和迷茫。这种情绪可能源于对现实的不满或者对某些事情的不理解,导致我们在面对问题时无法冷静思考,容易陷入情绪化的漩涡中。
“不知自之失,但见他人是”表达了一种自我反省和观察他人的行为。诗人意识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但却忽略了自身的责任和角色。他开始质疑自己是否能够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是否能够正确地处理这些问题。这种自我反思的过程是一种觉醒,也是一种成长的机会。
“如人在暗处,见外不见里”进一步强调了自我认知的重要性。诗人将自己比作是一个在黑暗中的人,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而不能真正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这象征着我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往往只看到了问题的表象,而没有深入地去探究其根本原因和解决方法。
“大哉圣人学,事事必求己”则是对圣人教诲的总结和升华。诗人认为真正的圣人总是从自身出发,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他们不会仅仅满足于表面的知识和技能,而是始终追求内在的智慧和成长。这种追求和努力使我们能够在面对各种挑战时更加从容自信,也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