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胜进者,心生嫉妒。
以苾刍相,包蛇虺怒。
不敢以身,而先天下。
三人同行,必有师者。
孔老之圣,行已如此。
奈何怀瞋,而称释子。
子以缘差,我故痛告。
尽世间心,乃可学道。
四偈 其二
见胜进者,心生嫉妒。
以苾刍相,包蛇虺怒。
不敢以身,而先天下。
三人同行,必有师者。
孔老之圣,行已如此。
奈何怀瞋,而称释子。
子以缘差,我故痛告。
尽世间心,乃可学道。
注释:
- 见胜进者,心生嫉妒:看到别人取得胜利和晋升,内心会生出嫉妒之情。
- 以苾刍相,包蛇虺怒:用出家人的身份掩盖内心的嫉妒和愤怒。
- 不敢以身,而先天下:没有胆量在众人之前显露出这种情绪。
- 三人同行,必有师者:与多人一起行走时,总会有一个可以学习的对象。
- 孔老之圣,行已如此:孔子和老子都是圣人,他们的行为就是如此。
- 奈何怀瞋,而称释子:为何内心充满愤怒,却自称是佛教徒。
- 子以缘差,我故痛告:因为你的原因和环境不同,我才向你揭露这一切。
- 尽世间心,乃可学道:只有放下世间的杂念,才能学到佛法。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人面对他人晋升和成功时的内心感受以及他如何试图隐藏自己的嫉妒和愤怒来展开。诗中表达了对于人性中嫉妒和愤怒的深刻理解,同时也指出了通过学习佛法可以解脱这些困扰。最后一句“尽世间心,乃可学道”是对整首诗的总结,强调了放下世俗之心,才能达到真正的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