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空寂身,无所倚依。
而捉杖藜,以灵知心。
不在散摄,而玩贝叶。
不舍声色,而证真空。
与我日用,能所心同。
于一切处,寂入法海。
如风行空,无所妨碍。
但离二执,圆成普会。
当慎以修,入此三昧。
空生真赞
以空寂身,无所依倚。
而捉杖藜,以灵知心。
不在散摄,而玩贝叶。
不舍声色,而证真空。
与我日用,能所心同。
于一切处,寂入法海。
如风行空,无所妨碍。
但离二执,圆成普会。
当慎以修,入此三昧。
【注释】:
- 空生真赞:即《空生论》。“空”是佛教中的一种哲学观念,指万物皆为虚无。“真赞”是赞美。这首诗表达的是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真理的哲学思想。
- 以空寂身:即以空寂之心来修身养性。这里的“空寂”,指的是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一种内心的宁静和清净。
- 无所依倚:没有依靠或依托。这里的“无依倚”,意味着超脱世俗的束缚,达到一种独立自主的境界。
- 捉杖藜:手持拐杖,这里可能是指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的形象描绘。杖藜,即拐杖,古人常用其作为行走的工具。
- 灵知心:灵明的智慧之心,这里可能是指修行者内心所具有的智慧和洞察能力。
- 散摄:分散的注意力或杂念。这里的“散摄”,意味着要摒弃杂念,专心修行。
- 贝叶:佛教经书,古代僧人常常携带经书诵读。这里的“贝叶”,可能是指修行者随身携带的经书。
- 声色:声音和颜色,这里可能是指世俗生活中的诱惑和干扰。
- 真空:佛教中的“空”,特指一切皆空,没有实体的状态。这里的“真空”,意味着要超越世俗的表象,达到一种无我、无相的境地。
- 我日用:我的日常生活。这里的“日用”,泛指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
- 能所心同:能(心所能及)与所(心所不能及)的心是相同的。这里的“能所”,指的是能力和欲望;“心同”,则是指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 寂入法海:内心达到了一种静谧的境界,如同进入了法海一般深不可测。这里的“法海”指的是佛法的海洋,表示修行者的内心已经达到了一种深邃、广博的境界。
- 如风行空:比喻修行者像风一样自由自在地穿越虚空。这里的“风行”,指的是风的自由流动;“空”,则是指虚空的空间。
- 无所妨碍:没有任何障碍或阻碍。这里的“无所妨碍”,表示修行者能够自由自在地行走于世间,不受任何外在因素的干扰。
- 离二执:远离对事物的执著和偏见。这里的“二执”,指的是对事物的双重执着;“离”,则是摆脱的意思。
- 圆成普会:圆满地成就佛法的普会,即所有众生都能得到佛法的庇护。这里的“圆成”,指的是圆满的成就;“普会”,则是指佛法的普遍传播和庇护。
- 慎以修:谨慎地修行。这里的“慎以修”,强调修行时要谨慎小心,不可轻率行事。
- 入此三昧:进入这种禅定的境界。这里的“三昧”,指的是禅定的境界;“入”,则是进入的意思。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篇,通过描绘修行者的形象和内心世界,表达了作者对修行的理解和追求。整首诗的语言简练明了,意象生动鲜明,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