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亦求法,身当床坐。
鹿有施心,供以山果。
雪眉许长,舒绾在我。
默而识之,未用惊破。
【注释】
- 释迦像:释迦牟尼(sà-kā mǔ-ni, 约公元前623年-公元前485年),佛教创始人,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净饭王之子,原名乔达摩·悉达多。2. 诺距罗尊者:又称“第五诺距罗尊者”,为阿罗汉果位的修行者。据《法苑珠林》卷五十八记载:“昔有比丘名诺距罗,于佛所闻五事之教,即受戒得道。后于山中坐禅入定,至五时已过,忽见一鹿,来至其侧。此鹿有施心,即取食之,以供比丘之用。后复至比丘处,以鹿自献。”
【赏析】
这是一首赞颂第五诺距罗尊者的诗。诗中所写,都是诗人在观想第五诺距罗尊者时所看到的景象和感受。
首联写第五诺距罗尊者求法。他身卧床榻,如枯木倚靠枯枝,但精神饱满,神态安详。“身当床坐”是说,他的坐姿虽与常人无异,但神情却显得与众不同;“树亦求法”,则是说他求法的方式与众不同,他坐在树下静修,不向外界求索。
颔联写第五诺距罗尊者施舍给动物的情景。这鹿是他身边的同伴,他对它十分关爱,总是把它当成自己的朋友。他给鹿吃山上的果实,让它们能够填饱肚子。“施心”,指施舍之心,是佛教中的善心;“施”,即给予的意思。这里指第五诺距罗尊者给鹿喂果子,表现了他的仁爱之心。“雪眉许长,舒绾在我”,是说鹿的眉如白雪般洁白,且长而下垂,它们被挂在了第五诺距罗尊者的脖子上。“雪”是形容眉毛的颜色,也比喻白色;“舒绾”意为舒展、下垂,这里指鹿的眉发长而下垂,被挂在了脖子上;“我”,是自称或对方。
颈联写第五诺距罗尊者对外界毫不动容,对内心世界却洞若观火。他默然而知世间万物的变化,却不用惊破内心的宁静。“默而识之”,意指默默地感知世间万物的变化,并记住它们;“未用惊破”,意指不用惊扰内心世界的宁静。这里既体现了诗人对第五诺距罗尊者的赞叹之情,又表达了诗人对内心世界的认识。
尾联写第五诺距罗尊者的言行举止。他身体虽卧于床榻之上,但精神饱满;他给鹿喂食,表现出他的仁爱之心;他静静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不被外界干扰所动摇。这首诗通过赞美第五诺距罗尊者的形象,传达出了他对佛法的理解,以及对内心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