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五千年大幕而赞新猷,兼曲江之度、江陵之才,岂期梁木中摧,恩诏下颁伤硕辅;
合四百兆同胞以齐下泪,况和钵亲承、郑书亲受,只此心香默爇,寝门遥望哭吾师。
【注释】
挽张百熙联:指为张百熙的死而写的挽文。张百熙(1847-1907),字冶秋,号莲芬。直隶大兴(今北京)人,清朝末期及民国初年政治家、教育家。曾任学部尚书,兼管国子监,是清末新政中的重要人物。
梁木:喻指朝廷。梁木即栋梁,这里比喻国家政权。
恩诏下颁伤硕辅:意即诏书下发时,张百熙已去世了,因此感到悲痛。
合四百兆同胞以齐下泪:意思是全国百姓都为他哀悼,泪水涟涟。
和钵亲承、郑书亲受:这是说张百熙生前与学生关系密切,学生都很怀念他。郑书是张百熙的学生,后来成为著名的书法家。
心香默爇:意思是心中默默祈祷。
寝门遥望哭吾师:意思是在寝门之外遥遥望着张百熙的坟墓哀哭。
【赏析一】
此诗首句写张百熙开创新猷,为国家作出了杰出贡献。次句则表明其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叹息。第三、四句写全国上下为其哀悼之情景。第五、六句写张百熙生前与学生关系亲密,学生都十分怀念他。最后两句写诗人对张百熙的怀念之情。全诗情感真挚,表达了作者对其的崇敬之情。
【赏析二】
张百熙,字冶秋,号莲芬,河北大兴人,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的著名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奋斗,为国家的现代化和教育改革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他英年早逝,令人痛心不已。这首诗正是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人物而作。
首句“开五千年大幕而赞新猷”,是对张百熙的高度评价。他认为张百熙能够开创新局面,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体现了他对张百熙的敬仰之情。
第二句“兼曲江之度、江陵之才”则是对他的赞美。这里的“曲江之度”指的是唐代诗人杜甫,“江陵之才”则是指唐代诗人李白。杜甫和李白都是我国古代文学巨匠,他们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张百熙则是一位政治家,他也为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这句话既是对张百熙的赞誉,也是对他作为政治家身份的认可。
第三、四句“岂期梁木中摧,恩诏下颁伤硕辅”则是对张百熙不幸命运的同情。这里使用了“梁木中摧”这个典故,表示国家政治上的不稳定和危机。而张百熙则不幸成为这场危机的一部分,最终英年早逝。因此,这句话既是对张百熙不幸命运的感叹,也是对他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肯定。
第五、六句“合四百兆同胞以齐下泪”进一步表达了全国人民对其的哀悼之情。这里的“四百兆同胞”指的是全国所有的人民,而“齐下泪”则是指大家都在为他哀悼。这表明了张百熙深受全国人民的爱戴和尊敬。
第七、八句“况和钵亲承、郑书亲受只此心香默爇寝门遥望哭吾师”则是对张百熙学生对其的怀念。这里的“和钵亲承”指的是清代书法家郑板桥,“郑书亲受”则是指他的书法作品。而“只此心香默爇”则是说这些学生们虽然远离家乡,但他们仍然时刻思念着老师,默默地祈祷着他能够在天之灵得到安息。最后一句“寝门遥望哭吾师”则是表达了学生们对张百熙深深的敬爱和怀念之情。
这首诗通过描绘张百熙的生平事迹和为国家所做的贡献,表达了作者对他的崇敬之情和深切的怀念之情。同时,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