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劳驾研经阅微而上,学子如鲫,学校如林,争看铜像陮隗,光绪维新功第一;
故居在涝溪槎岭之间,乃嗣予游,乃兄予副,幸托石交宠荫,长沙绋柩涕先零。
【注释】
成劳驾研经阅微而,学子如鲫,学校如林,争看铜像陮隗:张百熙是晚清著名学者,他一生勤于研究、精通《四书》、《五经》,在京师大学堂任校长期间,推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办学方针。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他因主张变法维新被慈禧太后罢官。张百熙的墓就位于北京西郊的涝溪桥附近。
光绪维新功第一:指的是张百熙在戊戌变法期间,主张改革政治制度,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文化,反对迷信和愚昧,提倡教育普及等。他在光绪帝的支持下,主持筹办京师大学堂,成为推动中国近代化的重要人物之一。
故居在涝溪槎岭之间,乃嗣予游,乃兄予副,幸托石交宠荫:张百熙的墓地就位于北京西郊的涝溪桥附近。他的墓地就在长沙,离这里很远,所以他的儿子和弟弟都来参加葬礼。他曾经是湖南巡抚,因此他的弟弟和儿子也都担任过官职,享受着一定的荣光。他们都是石头人,所以有幸得到他们的宠爱和照顾。
长沙绋柩涕先零:长沙的丧事队伍经过时,张百熙的侄子们因为悲伤过度而哭得泪流满面。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悼亡诗,表达了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之情。全诗分为两个部分:前两句是对张百熙生前事迹的回顾和评价,后两句则是对张百熙逝世后的哀悼和追忆。
在第一部分中,诗人首先回顾了张百熙在戊戌变法期间的重要作用,称赞他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人物之一。接着,诗人又描绘了张百熙的墓地所在的位置,以及他的家族成员对他的尊重和照顾。最后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张百熙逝世后的哀悼之情。
在第二部分中,诗人详细描述了长沙丧事队伍经过时的情景,通过描绘丧事队伍的规模和气氛,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深切思念和悲痛之情。同时,诗人也借此机会回忆了张百熙生前的事迹和为人,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他的了解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