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鼎忽已升,举世恸一弃。
臣官几何年,两遇此大事。
峨峨观德殿,道路昔犹记。
深林閟寒云,仿佛入梦寐。
先皇廿五载,功德满天地。
我朝五元年,皆有兵事议。
惟今岁庚辰,四海静车骑。
若非德力全,安得臻郅治。
文武绍前徽,明白付神器。
继圣又有圣,大仁复大智。
在昔姬周时,世德隆于四。
不闻成康后,重光永昌炽。
臣昔在翰林,叨以词笔侍。
岂期斗筲才,久受节钺寄。
今夕是何时,闭门散群吏。
急景摧人心,纵横抹涕泗。
黯然寒烛前,残夜勖初志。
庚辰岭南除夕(庚辰)
龙鼎忽已升,举世恸一弃。
臣官几何年,两遇此大事。
峨峨观德殿,道路昔犹记。
深林閟寒云,仿佛入梦寐。
先皇廿五载,功德满天地。
我朝五元年,皆有兵事议。
惟今岁庚辰,四海静车骑。
若非德力全,安得臻郅治。
文武绍前徽,明白付神器。
继圣又有圣,大仁复大智。
在昔姬周时,世德隆于四。
不闻成康后,重光永昌炽。
臣昔在翰林,叨以词笔侍。
岂期斗筲才,久受节钺寄。
今夕是何时,闭门散群吏。
急景摧人心,纵横抹涕泗。
黯然寒烛前,残夜勖初志。
【注释】
“龙鼎”,即皇帝的象征,象征国家政权的稳定;“举世”,指天下人;“两遇”,两次经历;“德殿”,皇帝居住的宫殿;“深林”,深幽的树林;“寒云”,寒冷的云气;“成康”,即成王、康王,古代两个著名的明君;“辞”,辞让的意思;“德力”,德和力量;“郅治”,好的治理;“承”:继承;“嗣”,继承者;“姬周”,指西周;“世德”,世代的德行;“节钺”,古代的一种权力象征,用象牙或金属制成,象征军权;“韬”,隐藏的意思,这里指藏起武器;“秉”,执掌;“文”,指文德;“武”,指武功;“绍”,延续;“前徽”,前代的光辉榜样;“神器”,帝位,国家政权;“继圣”:继承先圣;“圣”,圣人;“仁”,仁慈;“智”,智慧。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元稹在庚辰年(公元800年)农历正月初一(即除夕)时所作。庚辰年是唐朝的一个年份,但诗中没有提到这一年的具体事情,而是表达了诗人对过去一年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展望。
首联:“龙鼎忽已升,举世恸一弃。” 这两句描述了一种突然的变化,即皇帝的宝座被推翻了。这种变化引起了世界的震惊和悲痛。
颔联:“臣官几何年,两遇此大事。”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官职的短暂以及所经历的重大事件。
颈联:“峨峨观德殿,道路昔犹记。” 这两句回忆了诗人曾经任职的地方和那里的人们。
颔联:“深林閟寒云,仿佛入梦寐。” 这两句描述了诗人对于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
尾联:“急景摧人心,纵横抹涕泗。 黯然寒烛前,残夜勖初志。” 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和对未来的期望。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述新年的喜庆气氛和人们的欢聚一堂来反映作者的内心世界。诗中的”急景摧人心”和”残夜勖初志”等词语表达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坚韧和决心。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展现了作者的高尚品格和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