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水鹿门山,沙涨渔梁渡。
渺渺沧浪间,隐君从此去。
远岫多松云,郁积幽人趣。

【注释】

荆襄杂诗九首 其二:荆襄,即荆州、襄阳一带。荆襄是古代楚国和三国时期的中心地区。这里泛指湖北一带(荆襄)。

鹿门山:在湖北襄阳市西北,为楚人游猎之地。《水经注》称:“襄阳城北有鹿门山。”

丁丑:天宝五年(746年),杜甫时年29岁。

沙涨渔梁渡:因水上涨而使旧的渔梁被淹没,成为新的沙洲,因此叫“渔梁渡”。

沧浪间:指水中的沧浪洲。

隐君:指隐居在此的人。

多松云:山上长着茂密的松树。

郁积幽人趣:郁积,指聚集;幽人,指隐居之人。

【赏析】

此诗是诗人于天宝五载(746)春到秋在襄阳一带所创作的一组山水诗中的第二首。诗中描绘了襄阳的山川景物,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隔水鹿门山,沙涨渔梁渡”,首句写景,点明地点。诗人站在岸上远远地看到对岸有座山峰,那就是鹿门山。山脚下有一条河,河水上涨淹没了原有的渔梁,于是便形成了新的沙洲。

“渺渺沧浪间,隐君从此去”,二句写近景。在茫茫的沧浪洲上,隐者正从这里离去。“隐君”指隐居此地的人。这一句既写了隐者的去向,又写出了自己对这位隐者的崇敬之情。

“远岫多松云,郁积幽人趣”,三、四句写远景。远处的山峦上长满了茂密的松树,郁积着幽人的乐趣。这一句写远山的景色。“岫”指山势高峻的地方。“郁积”指聚集,积聚。“幽人”指隐居之人。这一句既写出了远处山峦上的景象,也写出了自己的感受。

诗人在描写自然景物时,没有采用一般常见的手法,而是运用了“以我观物”,即通过诗人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反映客观事物的特点。这种写法,不仅使得诗作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而且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诗人的思想感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