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著奇秀,游眺昔未曾。
峰峦入梦想,烟霞填我膺。
今来五溪上,驻马试一登。
是时秋雨后,云气犹郁蒸。
九峰在何许,访及溪上僧。
僧指深云中,恍愡见未能。
欲待难久待,应憎谁敢憎。
天风霍然动,云势初翻腾。
乍开若擘絮,骤破疑裂缯。
忽于白云隙,迸露青崚嶒。
有如九老者,山颠降且升。
隐隐松岚际,时见笠与簦。
有如九游女,帘卷窗暂凭。
烟鬟晓未整,堕马堆鬅鬙。
又如水苍玉,琢出青圭棱。
又如碧菡萏,朵朵波上凌。
九峰不齐见,三五互减增。
将藏意欲秘,复见态转矜。
屈指知第几,注目穷多层。
徘徊涉江去,回首秋光凝。

【注释】

青阳:地名,在今安徽省当涂县东南。五溪:即指安徽当涂南的青阳、石城、慈湖、历口等五溪。望华亭:在望江县西。云中:指九华峰。甲戌:公元794年(唐代宗大历九年)阴历七月。

【赏析】

此诗是诗人晚年隐居九华山时所作。诗人于七十九岁时,才有机会登临九华,并写下了这首《过青阳五溪望华亭看云中九华》(甲戌)。这首诗描写了游人登高望远的所见所感,以及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感受。全诗以“云中九华”为中心,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来描写,把九华的雄伟、秀美、奇丽表现得淋漓尽致,充分体现了诗人对九华的热爱之情。

首联:“九华著奇秀,游眺昔未曾。” 九华山以其奇秀著称,历来是游览胜地。诗人说以前从来没有到过这里,这既是实情,又含有夸耀之意。

颔联:“峰峦入梦想,烟霞填我膺。” 诗人登上望华亭后,放眼望去,只见山峰连绵起伏,云海茫茫一片。他感到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心胸顿时开阔,精神为之一爽。

颈联:“今来五溪上,驻马试一登。” 诗人来到青阳五溪上的望华亭,决定停下来登高望远。这一举动表明他已下定决心要尽情欣赏美景了。

尾联:“是时秋雨后,云气犹郁蒸。” 此时正值秋雨过后,天空中的云彩依然弥漫着热气,仿佛还沉浸在雨后的余温里。

颔联:“九峰在何许,访及溪上僧。” 诗人在望华亭上极目远眺,忽然发现远处有九座山峰耸立云端。于是他向当地的僧人打听这九座山峰的具体位置。

颈联:“僧指深云中,恍愡见未能。” 僧人指着云雾深处告诉诗人那九座山峰的位置,但诗人一时无法辨认出它们究竟在哪里。

颔联:“欲待难久待,应憎谁敢憎。” 诗人想等待一会儿再去看那九座山峰,但觉得时间过得太慢;同时他也讨厌那些贪心不足的人,因为他们总是想要更多的东西。

颈联:“天风霍然动,云势初翻腾。” 就在这时,一阵强风吹拂过来,天空中的云彩也开始翻滚起来。

颔联:“乍开若擘絮,骤破疑裂缯。” 突然间,天空中的云朵好像被撕开的棉花一样展开开来,然后又像撕裂的绸缎一样突然破裂开来。

颈联:“忽于白云隙,迸露青崚嶒。” 在这一瞬间,诗人突然发现在白云之间露出了一道亮光,那是青翠的山顶。

颔联:“有如九老者,山颠降且升。” 这些山峰就像一位位年迈的老人,它们从山顶开始缓缓下降,然后再次攀登上去。

颔联:“隐隐松岚际,时见笠与簦。” 在山腰处隐约可见一片松树林子,不时还能看到人们头顶戴着斗笠或提着行囊匆匆而过的身影。

颈联:“有如九游女,帘卷窗暂凭。” 这时,又有一位少女正在窗前轻轻晃动着帘子,她似乎正倚窗眺望远方的风景。

颔联:“又如水苍玉,琢出青圭棱。” 这位少女的面容如同一块精美的玉石雕琢而成,她的眉眼间透露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气质。

颔联:“又如碧菡萏,朵朵波上凌。” 她的美丽犹如一朵盛开的荷花,在波浪中翩翩起舞。

颈联:“九峰不齐见,三五互减增。” 虽然这九座山峰各有特点,但它们却并不整齐划一。有时它们显得特别高大威猛,有时又显得娇小玲珑,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尾联:“将藏意欲秘,复见态转矜。” 诗人打算把这九座山峰隐藏起来不让人知道,但又觉得它们的形态太引人注目了。

尾联:“屈指知第几,注目穷多层。” 他用手指数了一下这些山峰的数量,然后目不转睛地观察着它们的层层叠嶂。

尾联:“徘徊涉江去,回首秋光凝。”最后诗人依依不舍地离开望华亭,沿着江边慢慢走回山下。当他回头望去时,只见秋天的阳光洒满了大地,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美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