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濠龙种岐海死,以数茎发为终始。
鼎移社屋逾三纪,毅魄犹依故辽邸。
可怜赤嵌城,夜夜荒鸡鸣。
可怜竹沪溪,年年杜鹃啼。
九十年来同声哭,绝岛无祠荐秋菊。
薶香亦剩几抔土,遗带还馀一束玉。
带兮带兮当年玉人用意琢百鹿,那知一旅无成莽驰逐。
幸也末路完其璞,皓洁奇姿出陈椟。
君不见七客寮中信国砚,玉带生歌酬唱遍。
不惟其物惟其人,正气常留石一片。
我今为带作此歌,歌成信手书擘窠。
谁欤和歌谢皋羽,勿烦属笔赵孟頫。
【注释】一元子:指宋太祖赵匡胤。玉带歌:指《水龙吟》(咏带)。临濠:即临濠,在今安徽凤阳东北。鼎移社屋:指北宋徽宗政和年间,蔡京等以“大晟”之名将礼乐政教权收归中央,改易旧制,并建立太学,设官立职。毅魄犹依故辽邸:指辽主耶律延禧死后,其魂灵依附于故居。赤嵌城:指台湾赤嵌楼(位于今台南市安平区东南方的赤嵌楼)。竹沪溪:指台湾的竹沪溪。杜鹃鸟又名子规,啼声凄厉,常使人感伤。九十年来同声哭,绝岛无祠荐秋菊:指台湾从郑成功收复以来,历经明、清两朝,直到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后割让给日本,九十多年的时间里,两岸人民一直同仇敌忾,共同抗敌,然而终因国力不支而失败。薶香亦剩几抔土,遗带还馀一束玉:遗带:指遗留下的玉腰带,也称为“带”。一说是指遗留下的玉器,如玉笏、玉佩等。薶香亦剩几抔土,指这些遗物所剩无几,只剩下了几捧黄土。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对宋代赵匡胤的玉带的咏唱,寄托了作者对历史风云人物的怀念之情。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诗人开篇以“一元子玉带歌”起兴。一元子,即宋太祖赵匡胤。玉带,是古代文武大臣所戴的一种饰物,用以象征尊贵。诗人通过对这一物品的描绘,引出了对其主人赵匡胤的怀念之情。
诗人以“临濠龙种岐海死”为第二段。这里指的是赵匡胤在临濠之战中英勇牺牲。赵匡胤是五代十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一生戎马生涯,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诗人通过对这一事件的描绘,表达了对赵匡胤英勇无畏精神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第三段,诗人以“鼎移社屋逾三纪”为过渡句,转而写赵匡胤死后的情况。鼎,在这里指的是朝廷的权力。社屋,指的是国家的政权机构。赵匡胤死后,其权力被转移至朝廷之上,国家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这里既反映了赵匡胤生前对国家政治的影响,也暗示了他死后国家命运的变化。
第四段,诗人以“毅魄犹依故辽邸”为结束句,进一步渲染了赵匡胤的忠诚与坚定。赵匡胤生前一直坚持自己的政治理念,即使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也从未动摇过自己的信念。他的这种品格和精神,使他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位伟大英雄。
最后一段,诗人以“九十年来同声哭,绝岛无祠荐秋菊”为结尾。这里指的是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但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段时期被外国侵略者占领。虽然经历了九十多年的历史变迁,但两岸人民始终怀揣着对祖国统一的渴望和追求。诗人通过对这一历史的描绘,表达了对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和决心。
整首诗以咏物起兴,通过对赵匡胤的玉带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风云人物的怀念之情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同时,诗人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总结,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坚韧与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