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哉生明,历象古无易。
云何期未届,忽露一钩白。
纤纤玦两头,远远眉半额。
骤剖老蚌胎,乍吐妖蟆魄。
拉折金臂环,屈曲玉牙尺。
仄痕浸湖波,初辉澹林隙。
趁霞射东崦,逐景度西碛。
偃蹇桂树枝,蜷局仙人迹。
匝看越鸟将,喘笑吴牛亦。
于焉拓风帘,恰喜映瑶席。
玲珑阁外梅,净若曳霜帛。
暗水流其间,积素影活碧。
广寒八万户,料爱惜花客。
预使千里光,冷沁冻蛟脊。
亟催箫谱修,恣把瓶泥坼。
或举深杯邀,或持绀法测。
维衡运疾迟,犹人命通厄。
先时天不违,翕者砉焉辟。
胜引乐自今,庶徵考畴昔。
多耀由政平,䆮和验寒革。
金枢落不知,烂醉参横夕。
【解析】
“初二夜月联句”,辛巳,即辛巳年。
“二月哉生明”,农历二月为春月,此时月亮初生,故称“生明”。
“历象古无易”,古人有“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说法,故称“历象古无易”。
“云何期未届,忽露一钩白”,诗人感叹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月亮从云中露出来,已如弯钩一样了。
“纤纤玦两头,远远眉半额”,纤纤的玉璧两边各有一个穿孔,远远的眉毛和额头各占半个面庞。
“骤剖老蚌胎,乍吐妖蟆魄”,老蚌在急流中挣扎,将腹中的小生命——小蚌剖出;妖蟆(癞蛤蟆)在水底鼓气,将身上的皮膜鼓胀,然后突然破裂,吐出内部的卵。
“拉折金臂环,屈曲玉牙尺”,用“拉折”和“屈曲”形容月光的曲折、柔美。
“仄痕浸湖波,初辉澹林隙”,月光照到湖面上,使湖水显得更加清澈;月光照到林梢上,使得树梢也显得模糊不清。
“趁霞射东崦,逐景度西碛”,“趁”字表现了月光的迅速移动,它像霞光一样,直射东边的山口,又随着景色向西边延伸,越过沙漠。
“偃蹇桂树枝,蜷局仙人迹”,偃蹇的桂枝枝弯曲,蜷伏着仙人的足迹。
“匝看越鸟将,喘笑吴牛亦”,月光把越鸟的飞翔映衬得更加美丽,同时也使吴牛感到喘息和发笑。
以下都是写月光的变化:
“于焉拓风帘,恰喜映瑶席”,于是张开风帘,看到一轮明月正好投在瑶台之上。
“玲珑阁外梅,净若曳霜帛”,“玲珑”指月亮圆滑透亮,“曳霜帛”形象地写出了月光洁白如霜帛的特点。
“暗水流其间,积素影活碧”,“积素”指月色,“活碧”形容月色明亮如活水般流淌。
“广寒八万户,料爱惜花客”,“广寒”指广寒宫,是月宫的名称,这里代指月宫;“花客”指赏月之人。
“预使千里光,冷沁冻蛟脊”,“预使”是预先让的意思;“冷沁”指月光寒冷,“冻蛟脊”指月光照得如同冰封的蛟龙脊背一样。
“亟催箫谱修,恣把瓶泥坼”,“亟催”意思是赶快催促;“恣把”意思是任意打开。
“或举深杯邀,或持绀法测。”这里的“深杯”指酒,“绀法”是指占卜方法,用酒来邀请客人,用占卜的方法来预测天气。
“维衡运疾迟,犹人命通厄”,“维衡运”指的是月运行的轨道;“人命通厄”是指人的命运与月亮运行的轨道有关。
“先时天不违,翕者砉焉辟。”先时指过去,天不违意为过去的月亮运行规律没有改变;翕者砉焉辟意过去的情况与现在相似。
“胜引乐自今,庶徵考畴昔。”“胜引”指现在开始的奏乐,“庶征”指多种征兆的出现。
“多耀由政平,䆮和验寒革。”“多耀”指政治清明;“䆮和”指气候温和。
“金枢落不知,烂醉参横夕。”“金枢”指北斗七星中斗柄上的星宿之一;“烂醉”指喝醉;“参横”指参星横亘在西方天空。
【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月佳作,作者通过描写月色的变幻无常,表达了对月亮的喜爱之情。全诗语言凝练优美,意境深远空灵。
首联两句,诗人开章明义,点出题旨,指出月亮在春季初生的时候最为明亮,而且它的运行轨迹也是最有规律可循的。
颔联两句,诗人描绘了一幅月光下的景象:纤细的玉璧两边各有一个大穿孔,远处的眉毛和前额各占了半个面庞。诗人用“纤纤”和“远”两个词来形容月光的柔和和细腻。
接下来的几联,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夸张手法,描述了月光的各种变化:从明亮的月光照射到湖面上,使湖面显得更加清澈;到月光照亮树林,使得树枝也仿佛变得柔软起来;再到最后,月亮的光芒穿过云雾,照到了西边的沙漠上。这一系列的变化都生动地展现了月光的美丽和神奇。
颈联两句中,诗人用“仰”和“俯”两个动作来表达自己对月亮的喜爱和欣赏。他仰望着天空中高悬的月亮,感受到了它带来的清凉;低头看着地上的月光,又觉得它似乎给大地带来了生机。这种既仰望又俯视的描写方式,让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激动和喜悦。
接下来几句,诗人继续用各种修辞手法来描绘月光的变化和影响:从月光照亮了越鸟的飞行,到月光给吴牛带来喘息和笑语;再到月光映照出瑶台的美景,以及它给人们带来的温暖和快乐。这些描写都充分展现了月光的美丽和魅力。
尾联两句,诗人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了月光的美好之处:它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让人们感受到了它所带来的温暖和幸福。这种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让人不禁为月光所陶醉。
这首诗采用了传统的七言绝句形式,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浓郁的抒情色彩。诗人通过对月光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同时,这首诗也展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