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淮泛滥浊河淤,雁户飘摇少定居。
厝火积薪曾上策,至今太息雒阳书。
【注释】:清淮,指淮水;汜河,泛指黄河。太息,叹息。洛阳,洛阳,这里指张先生。
白话译文和赏析:
淮水泛滥,黄河淤塞,百姓流离失所,雁户(即“雁门关”下的居民)飘摇不定,居无定处,难以安居。用“厝火积薪”比喻治乱兴废的道理,指出治理黄河的上策是堵塞淮水,引黄河之水以济淮,而不应任其泛滥。如今,人们仍叹息着说:如果当时能够采取这样的措施,就不会有今天的遗憾了。
【解析】:
《送吏部侍郎张先生假旋京口六首》是一首五言古诗,共六首。这是其中的第四首。此诗写于诗人贬谪江陵时,借对张先生在任职期间政绩的追忆,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之情。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公元824年冬,白居易因上书论政被贬江州司马。次年春天,他的朋友、吏部侍郎张弘靖被召回长安任职。白居易作诗送张弘靖回京,回忆他在任职期间为政的政绩,并感叹自己不能同他一样有所建树。
首句中的清淮泛指淮水,汜河泛指黄河,这两个名词都是实指,而浊河则是虚指,指代黄河。这两句诗写出了黄河泛滥的惨状。“雁户飘摇少定居”,意思是说百姓流离失所。这一句是说老百姓流离失所。“少”字是形容词,意思是说百姓们没有安居的地方。“居无定处”的意思是生活没有安定的地方。“雁户”是指居住在黄河边的人民,也就是边远地区的人。因为古代把河南叫做中原,所以把黄河边上的人民称为“雁”。
第二句是说,老百姓们在流离中生活艰难,没有固定的住所。“厝火积薪曾上策”意思是说治水的办法是堵塞淮水,引黄河之水来灌溉淮水流域。“上策”是指最好的策略,最好的方法。这句话的意思是治水的上策是引淮水之水以溉淮水流域,而不是让淮水泛滥。“至今太息雒阳书”,意思是说到现在人们还叹息说:如果当初采取了这样的措施,就不会有现在的遗憾了。“雒阳”,即洛阳,洛阳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这句话的意思是现在人们还在叹息说:如果当初采取了这样的政策,就不会有现在的遗憾了。
第三、四、五、六句都是作者的回忆和感慨。这三句诗写的是张弘靖在任职期间为政的政绩。“清淮泛滥浊河淤,雁户飘摇少定居”,这句的意思是说:淮水泛滥成灾。“浊河淤”,意思是说黄河淤塞了。“雁户飘摇”是指居住在黄河边的人民,也就是边远地区的人。因为古代把河南叫做中原,所以把黄河边上的人民称为“雁”。“少”字是形容词,意思是说百姓们没有安居的地方。“居无定处”的意思生活没有安定的地方。“雁户”是指居住在黄河边的人民,也就是边远地区的人。因为古代把河南叫做中原,所以把黄河边上的人民称为“雁”。
第五句写的是张弘靖的政绩。“厝火积薪曾上策,至今太息雒阳书”,意思是说:治理黄河的最好的策略就是堵塞淮水,引黄河之水以济淮水流域,这样就不会发生洪水泛滥的问题了。但是人们现在还在叹息说:如果当初采取了这样的措施,就不会出现现在的遗憾了。
第六句写的是张弘靖的政绩。“太息雒阳书”,意思是说:人们现在还在叹息说:如果当初采取了这样的政策,就不会出现现在的遗憾了。“雒阳”,即洛阳,洛阳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现在还在叹息说:如果当初采取了这样的政策,就不会出现现在的遗憾了。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古诗,共六首。这是其中的第四首。此诗写于诗人贬谪江陵时,借对张先生在任职期间政绩的追忆,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