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舍渔村两岸平,菱花十里棹歌声。
侬家放鹤洲前水,夜半真如塔火明。
诗句原文:
蟹舍渔村两岸平,菱花十里棹歌声。
侬家放鹤洲前水,夜半真如塔火明。
译文:
在穆湖的两侧,小舟轻轻划过,渔村与水波相映成趣,远处的水面上传来阵阵欢快的歌声。我自家的小船停在了放鹤洲前,夜晚时分,星光下真如寺的灯火格外明亮。
注释:
- 蟹舍渔村:这里描述了一个宁静的乡村景象,有渔舍和渔船,展示了一种和谐的自然生活状态。
- 菱花十里:菱花指的是菱花镜,也称为菱花灯,这是古代一种用于夜间照明的工具。这里的“十里”形容水面上倒影着菱花的美景,增添了诗意和画面感。
- 放鹤洲前水:放鹤洲是位于嘉兴鸳鸯湖畔的一个古迹,相传曾有僧人在此养鹤。诗人提到自己的小船停泊在这片水域前,可能是为了观赏或休息。
- 夜半真如塔火明:真如塔是嘉兴市的一座古塔,夜晚时分灯火通明,成为当地的地标之一。这句诗描绘了夜幕下的真如塔,以及其明亮的灯光给夜晚带来的温馨和光明。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朱彝尊在其客居潞河期间所写,当时他感受到故乡的美好风土人情,于是写下这些诗篇来表达对家乡的怀念和赞美。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穆湖一带的乡村风光及当地的生活气息,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乡土的深厚感情。
作品赏析:
《鸳鸯湖棹歌》是一组以杭州西湖为背景的组诗,其中第一首《放鹤洲》更是脍炙人口,它通过对穆湖沿岸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细腻描绘,传达出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诗中的“放鹤洲”和“真如塔”等元素,不仅增添了诗意,也体现了朱彝尊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此外,诗中的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使得整首作品既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又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色彩。
通过对《放鹤洲》这首诗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朱彝尊如何巧妙地运用语言和意象,将一个普通的乡村场景转化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放鹤洲》不仅是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是对人文情怀的抒发。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朱彝尊高超的艺术才华,也为后人研究清代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